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珠海:打基础 强优势 利长远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珠海市财政局持续加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围绕打基础、强优势、利长远,加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支持珠海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夯基础” 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硬设施”,全力支持实施“园区投入倍增”工程。2023年以来,已统筹投入超308亿元支持园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园区配套,助力“制造业当家”。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648.42亿元,同比增长9%。持续加强5.0产业新空间建设运营,预拨28.28亿元对各区产业新空间给予奖励,为实现“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市产业新空间已完工项目49个,面积789万平方米,已签约项目327个,规上工业企业76家。 聚焦“软环境”,全力支持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一方面,突出“放管服”,进一步深化市级财政科研经费改革,促进科研资金使用绩效再提升。通过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等举措,持续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针对科研项目经费拨付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绿色拨付通道,进一步推动科研经费跨境自由流动,有效提高科研经费拨付效率。另一方面,保障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截至2024年底,共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0.2亿元,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及省实验室建设。其中,投入39.55亿元用于支持南方海洋实验室以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聚焦“汇英才”,全力促进人才护航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构筑“全链式”资金保障体系。围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支持落实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和“1元创业空间”政策,涵养人才培育生态。近两年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3.17亿元,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部署,实现本土培育院士零的突破、新增10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博士博士后人才集聚超6000名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育工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构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三层次”引育矩阵,同步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筑巢计划”。通过优化升级“珠海英才计划”,重点服务产业创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青年人才“三个”倍增行动,形成“战略级人才引领、领军人才支撑、青年人才储备”的雁阵格局。三是打造“立体化”人才服务生态。创新“政策+活动+平台”服务模式,成功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珠海引才高校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等品牌活动,构建“赛会聚才、校招揽才、实习留才”全链条引才网络。 围绕“强优势” 打造独具珠海特色的产业集群 支持珠海打造“天空之城”。一是资金强基。积极支持筹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投入5.6亿元用于航展场馆建设,统筹省市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航展筹备工作。在航展期间,投入近650万元同步举办2024年广东省无人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大赛、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领域专业赛以及2024珠海无人机飞行控制邀请赛,构建“航展+赛事”双引擎激活产业生态。二是债券扩围。用好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两个扩围”,加力谋划项目储备,组织4个低空经济项目申报资金需求6.86亿元。三是政策护航。出台《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三大方向推出12项具体扶持措施,对企业予以分类、分阶段支持,奖励最高达2000万元,支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引领区、集聚区、先行区。 支持珠海建设“云上智城”。一是建立预算场景联动机制。将“云上智城”建设深度嵌入预算编制流程,优先转换可实施项目的传统资金为新场景专项支持,未通过论证项目实行预算优先级后置管理。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场景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上级资金,统筹用好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专项资金8000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数据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数转、智改。三是打造“政企协同”开放创新生态。鼓励政府部门、国企开放场景支持创新产品应用,对于各部门数智化转型改造成效突出、有力促进“云上智城”领域相关企业引进培育、经费节约幅度明显的项目,优先予以资金保障。利用政府资源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示范带动更多企业乘“云”而上、借“智”发展,推动“云上智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围绕“谋长远”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 通过整合优化和聚焦重点两个方面,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和社会资源向珠海聚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政府投资基金17只,设立总规模432.53亿元,母基金及子基金共投资项目1590个,合计投资额约1158亿元,持续在优势产业积厚成势、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及招商引资、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做好资金保障。 整合优化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对原有包括珠海基金一、二期在内的6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实行“封闭管理”,强化存量资金绩效管理,集中资源保障重点领域投入。新设总规模达100亿元的珠海基金三期,下设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采取“母基金+直投”并行模式,实现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全覆盖,建立健全差异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其中,产业投资基金以投资中后期成熟项目为主,重点投向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符合珠海产业规划方向、符合国家战略的前沿创新领域的产业类子基金和项目;创业投资基金以投资早期项目为主,重点投向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材料、智能家电等符合珠海产业规划方向、符合国家战略的前沿创新领域的产业类子基金和项目,助力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重点新设新质生产力基金。为加大力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率先设立新质生产力基金,首期以增资方式出资10亿元,推动快速形成60亿元基金群。2025年上半年,市级财政追加出资10亿元,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升级壮大以及向高端价值链延伸等“新质化”提供更为充分的资源支持。一是投资范围“专”。基金紧密围绕珠海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机器人”四大赛道,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与其他市级政府引导基金有机协同,共同助力珠海加快构建起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投资时间“长”。相较以往政府投资基金的10—15年,新质生产力基金期限调整设定为20年,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坚定做创新企业的“长跑搭档”。三是管理机制“优”。由珠海龙头国企管理,采用“母基金+直投”的策略,通过专业团队的市场化运作,坚持全周期覆盖、全模式投资、全链条布局、全生态联动,构建“四全”投资新体系。四是投资服务“好”。充分链接应用场景和创新资源,加强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国企等技术源头单位和场景方的全生态联动及合作,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全方位支持被投企业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