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湖北省武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首文:瞄准支点建设 勇担职责使命

作者: 湖北省武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首文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2期 2025/07/14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在湖北考察时赋予湖北的重要使命任务。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肩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发展,要求武汉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全市财政部门知重而担、知责而行,不断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全面推动政策资金向“七大战略”聚焦发力,切实以财政之能服务发展所需,彰显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激需求强投资,夯实发展底盘

坚持扩大内需、优化投资战略,推动政策靠前发力、资金靠前使用、项目靠前推进,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消费潜力和投资动力。

202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措施,拉动消费超460亿元,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6.9%、36.9%;统筹安排产业基金预算,壮大基金规模,带动社会资本实缴130.8亿元;支持三只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直投基金落地;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保障沿江高铁合武段等重点项目建设。

2025年,坚持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同向拉动、互促互进。一方面,做强消费主引擎,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大宗消费潜能。支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推动江汉路等“老字号”集聚区创新发展,设立市内免税店,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夯实投资硬支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交通等领域投资。深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争取国家在武汉布局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备份基地。

强化创新驱动,筑牢硬核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财政资金支撑,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强化创新策源保障,支持形成以“1家国家实验室、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湖北实验室、10个在用在建在筹大科学装置、15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创新矩阵;打造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支持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布局新兴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2025年,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股权投资作引导,坚守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底色,着力打造“从0到1”的种子投资基金群,制定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出现最高80%的亏损率,允许单个直投项目出现100%亏损,联合湖北省楚天凤鸣基金,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直投基金,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支持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实施“十亿百企创投计划”,推进科创领域“拨改投”改革与种子基金形成合力,针对种子基金无法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先补后股”试点。壮大“从1到2”的天使投资基金群,与种子基金接续投资。着力打造“从2到N”的产业投资基金群,支持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

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幸福底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力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更具幸福感的人民城市。

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1980亿元,占比达79.8%,支持52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落实就业补贴等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留汉来汉就业创业31.3万人;高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各学段补助高于中央、省标准;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湾643个,形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

2025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更加用心用情,一笔一画将更多“民生愿景”绘成“幸福实景”。支持实施全民参保扩面工程,新增社会保险扩面38万人次以上,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4万套(间)以上,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支持实施深化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三年行动,推动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支持开展春天赏樱、暑期研学、国庆畅游、跨年迎新等“游武汉”文旅活动,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创建东湖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更好彰显大江大湖的生态魅力。

深化财政改革,增添澎湃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024年,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试点,清理盘活资产1426亿元,有效化解存量债务;启动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项目结算率、决算率显著提高;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新增减税降费退税270亿元,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超80%,新登记经营主体超55万户。

2025年,按照全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部署,市财政将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全力推进六项改革试点。强化国有“三资”有效统筹、配置和监管,推动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围绕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拟定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整合投向相近专项资金,制定标准化编制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过紧日子评价机制,对部门单位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追加等关键环节以及“三公”、一般性支出等重点指标全面加强监管。强化财政金融联动,谋划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投贷股债保担”联动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