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新疆喀什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绍华:财政金融融合互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财政与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其协同需置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全局中谋划。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坚持财政金融一盘棋理念,探索构建“财政+金融”融合互补赋能高质量发展模式,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政策集成、精准滴灌,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实现“1+1﹥2”的政策效果。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境与破局逻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财政、金融等激励政策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紧扣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的关键历史节点,应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以更好发挥协同作用的重大意义,打好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喀什则是棋眼中的棋眼。喀什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中央、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和14家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全方位对口支援,为喀什积蓄了强大动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使喀什由对外开放的“口袋底”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桥头堡”。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喀什地区财政自给率仅为10%左右,自身保障能力十分薄弱,提高资金管理使用质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显得更为紧迫。同时,2022年末全地区各项存款余额2000亿元,占全疆的7%,贷款余额1300亿元,占全疆的5%;存贷比67%,低于全疆2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贷比仅为37%,低于全疆27个百分点。反映出金融支持喀什发展层次比较低,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2023年起,喀什地区以“财政保基本、兜底线,金融作支撑、促保障”为核心理念,探索构建财政金融融合互补的“大保障”格局,通过政策协同、工具创新和机制优化,积极探索财政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大现有财政资金盘活整合力度,优化资金管理方式,实现财政资金灵活高效配置;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强化财政资源与基金引导、担保增信、征信服务、应急纾困、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的统筹运用、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叠加效应,逐步形成“以财政撬动金融、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反哺财政”的良性循环;坚持支农支小与扶优扶强并重、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全力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全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理论框架:财政金融融合互补的内在逻辑 (一)系统思维:统筹全局的顶层设计。财政是社会稳定、经济稳定的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稳定发挥着基础性、牵引性作用。面对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和巨大的金融发展潜力,喀什地区“跳出金融看金融,结合金融看财政”,从地委层面构建财政金融融合互补的“四梁八柱”制度机制,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规划、区域发展目标深度衔接,推动财政金融统筹联动、融合互补、协同发力。 (二)杠杆思维: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作为90%以上财政支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地区,喀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拼盘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债券、援疆资金等各类资金,运用基金、引导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用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大的项目,支持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三)风险思维:平衡创新与安全的双重目标。财政与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协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财政金融协同集中体现在政策协调、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三个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作用,实现政策和资金融合互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要协同联动、互为补充,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领域出现的各类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实践路径:从政策到落地的创新探索 (一)组织保障:强化党对财政金融协同工作的领导。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财政金融协同工作,从地委层面高位推动、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强化对财税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战略性部署成立地区财税金融工作委员会(后调整为地委财经委财税金融组),统筹谋划财政金融协同工作,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持续发力,健全完善“四个一”帮扶和例会制度,强化常态化沟通对接、金融产品创新先行先试揭榜挂帅、评价激励、金融大讲堂、金融专家库等支撑有力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形成“融会贯通”、“财税金融一起抓”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财政撬动: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 一是“财政+普惠金融”,服务实体融资“一张网”。成功申创中央财政普惠金融示范区,统筹用好税收、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资金,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工具激活金融供给,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设立各类资金池,架起财金联动政策桥梁,加强财政补偿补贴政策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推动信贷总量稳步增长。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低4%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二是“财政+产业引导基金”,助产破茧成蝶“一盘棋”。围绕喀什地区“十大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注册成立产业引导基金,以国有资本为支点,以产业链生态为杠杆,以资本循环为闭环,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产业”,为推动喀什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构建“资本化投入、专业化决策、市场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投贷联动”,推动股权投资与传统信贷联动,为全地区产业和企业提供“信贷+股权投资”组合资金支持。 三是“财政+融担”,激发市场活力“一池水”。激发融资担保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作用,推动政府性机构提供担保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占比90%以上。发挥增信、分险、降费作用,运用资本金补充、代偿补偿和业务奖补“三大机制”。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强化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围绕地区“十大产业”、外贸、乡村振兴等降低门槛和成本,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融资额度,担保小微企业融资,助力融资增量、扩面、增效。加快整合融资担保机构股权,统一汇集资本金,实行集约化管理,以壮大实力,提升担保规模和业务量,加强增信支持,提升服务能力。 四是“财政+保险”,用好保障发展“减震器”、“稳定器”。落实农业保险政策,覆盖面从45%提高到62%,发挥支农惠农作用。针对社会保险空白,发展适合喀什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障民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政银保”模式;用好“保险+期货”资金,推广至5个县、4类农产品。2025年起,奖补范围扩大到矿产等“十大产业”,引导创新运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升级和现代化体系建设。 (三)金融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是全力服务“扩大投资”。各金融机构紧跟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建设,突出精准投放、快速直达,千方百计保障好资金需求。建立资金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实施主体和金融机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项目前期谋划时就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充分利用新型融资工具,全力打通政府项目投融资的堵点。 二是全面服务“强化制造”。积极推动金融供给与制造业需求衔接匹配,常态化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现融资规模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加大大中型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实现融资期限与生产周期相匹配;围绕喀什地区“一二三四五”战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通过新型质押融资、产业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推动金融服务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 三是拓展服务“活跃主体”。各级金融机构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为全地区近40万户市场主体提供好服务、稳定好预期。一方面健全“投、贷、融、保”一揽子金融方案,做到金融政策聚力、金融资源聚焦、金融服务聚合,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精准梳理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及时推送给金融机构,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强化服务“促进共富”。积极做好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文章,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积极推广各类特色农业保险,提升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围绕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发展群众关注的教育、养老、医疗等保障型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城乡危旧住房等社会治理保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打造可持续金融环境 各金融工作部门和金融机构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财税金融服务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年活动,紧盯企业融资、授信、放贷等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拓宽企业解疑释惑渠道,提供精细化、定制化服务,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银税互动”助力企业线上便捷融资。“银税互动”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提供网上“一站式”办理服务,从申请、审批到授信、放款实现“分钟级”速度,2023年以来,通过“银税互动”累计助力3000余户次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20余亿元。 二是减税降费让利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降费工作,2023年以来,各金融机构累计降费让利3000余万元,惠及经营主体5万余户。落实金融机构减税降费政策,金融业享受减税降费近亿元。 三是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12县市同步成立工作专班,按照“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目标,深入园区、社区、乡村、企业,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形成清单,督促金融机构有的放矢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对小微企业新增授信7000余户次60余亿元,累计放贷6800余户次30余亿元。 四是落实房地产“白名单”制度。会同住建部门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有抵押物、建立贷款封闭监管制度、预售款无挪用、贷款使用和项目完工计划明确的在建施工房地产项目,以及全地区纳入“白名单”内项目给予100%授信、应贷尽贷。 五是常态化建立解决民企困难诉求绿色通道。财税金融组制定工作方案,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服务专柜、开通咨询电话、开展特事特办等措施,会同相关单位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点对点解决融资困难诉求3000余个,累计发放个体工商户贷款近百亿元。 成效与经验: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2023年以来,喀什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呈现“稳”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动能持续增加,“新”的质效不断提升良好局面。 地区生产总值全面提升。2023年以来,全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6%以上增速,2024年突破1600亿元,12个县市中百亿县市达到7个。 财政收支质效齐增。2023年以来,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保持12%以上,202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财政支出总规模在全疆14个地州市中持续保持第一,有力保障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事业发展。 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强化。2023年以来,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保持15%以上增速,存贷比由2022年末的67%提高到2024年末的81%以上;2024年,全地区金融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10%以上,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