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产出效率及提升路径思考

作者: 福建省财政厅 唐文倩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2期 2025/07/09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明确部署,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到“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等,反映出高等教育未来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化改革。通过理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促进科技发展与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省属高校内涵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效能,并以此促进省属高校学科内涵水平建设,才能不断提升省属高校竞争优势,推动省属高校学科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图片

三明学院闽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福建省财政厅供图


图片

福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图片

福建省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从经费投入规模与增长趋势来看,2023年福建省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448.08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长率为8.85%,不仅高于福建省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率5.66%,也高于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三年平均增长率8.01%。从经费来源结构看,2023年全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44.78亿元,学费收入返还为130.27亿元,两项合计占比83.70%,成为高等教育投入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且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从生均投入看,福建省在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近三年年均增长达1.21%。近五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在人才建设上,省属高校专任教师占比从2019年65.52%提升至2023年的69.64%,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从2019年的38.04%提升至2023年的47.79%,高校人员结构正在优化,专任教师质量正在提升。在科研创新上,省属高校纵向课题经费持续增长,从2019年的8.2亿元发展至2023年的12.6亿元。在社会服务上,省属高校横向课题获取规模不断扩大,到校经费从2019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23年8.4亿元。在国际声誉上,福建省高校在QS亚洲、U.S.News、软科(ARWU)等主流国际高校排名逐步提升。

图片

福建高校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分析

图片

(一)高等教育人员结构有待优化。一是高校非教学科研人员比例偏高。目前全省省属各高校非教学科研人员占比均高于20%,部分高校达到40%,导致行政管理成本较高,挤占了部分教学和科研投入。二是教学科研人员素质有待提升。18所省属高校中只有6所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50%的目标,且大部分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省属高等学校国家级人才增长不及预期,五年时间18所省属高校增加94人,仅相当于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度新增规模的60%,“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增长也不够理想。

(二)高等教育存量资产盘活有待提升。一是高校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房产出租,而对其他资产如设备和图书档案的共享或出租探索不足,缺乏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二是高校基建投入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侧重于弥补因短期扩招而引起的宿舍、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导致设备更新率低,间接影响科研教学,并可能带来未来资产空置和低效的风险。三是高校未能充分记录闲置固定资产,导致资产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资产需求和闲置情况,不利于新资产的采购决策。四是资产管理平台系统和资产使用登记制度不完善,不同高校及校区间资产信息未能统一管理,影响了资产调配和共享。五是资产采购模式和要求需要改进,高校采购通用设备时议价能力不足,易购入性价比低的资产,而且过于重视硬件规模,购置一些非急需设备。

(三)高校自我造血能力有待提高。一是尚未建立多渠道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教育成本主要依赖财政性经费和学费,社会捐赠和民办学校投入较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成熟。二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低,省属高校中仅福州大学有科技孵化基地,其他高校与技术市场对接尚浅,校办企业营收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培训项目发展缓慢,缺乏专业团队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学历教育或技术咨询等培训服务受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影响,团队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校收费水平长期固化,学费和住宿费标准20年未调整,收费偏低进一步增加财政依赖度。

(四)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导向有待强化。一是省属高校在“四新”建设体系下学科融合不足,五年仅立项63项,学科布局和规划不清晰,导致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存在强行融合和消极抵制的现象。二是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高校研究常脱离实际需求,学科布局与地区经济结构匹配度低,比如,海洋经济相关专业学科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学科优化机制需合理化和科学化,缺乏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和人员转型的途径,学科调整往往受人员分流难度影响。现行评价体系未能准确体现社会需求,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不当,相对重视高校内部发展指标,轻视就业市场表现。

图片

提升高校投入产出效率的路径思考

图片

(一)充分激发高校人力资源潜力

着力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一是深化高等教育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相关改革,抑制行政事务膨胀,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效能的原则,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配备。二是强化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积极探索行政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对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推动“末位淘汰”或“预聘制”的应用。优化设置高校行政岗位,理顺政务环节,避免学部、学院、系三级组织岗位职能重叠。厘清校院两级日常行政事务,压缩多层审批的行政环节,避免院校之间行政职能重叠冗余。三是大力推动政务数智化,提倡政务集中化、窗口式办理,避免环节重复拖沓。打通原先分散的信息系统,建立统一数据平台,避免相同基础信息在教学、科研、学工、学科、人事、财务、后勤、资产等各个业务管理模块中重复填报,提高数据信息的审核精度并节约审核过程的沟通时间。

强化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产出激励。一是构建富有弹性的薪酬激励制度,支持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对承担国家及省重大战略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实行“一项一策”、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二是设计更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省属“双一流”头部高校应着手试点职称职级“能上能下”考核体制,并针对考核对象细化考核类型,避免因考核导致人力资源错配,如建立教学型、科研型以及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考核方案并区分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的差异。

促进教师结构质量提升。一是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高层次人才、博士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及占比的提高纳入财政正向激励规则范围。统筹引才资源,省委人才办牵头协同财政、人社、工信、科技等部门,建立一套资金集约使用的人才补贴激励机制,集中资源引进省里所需的顶尖层次人才,避免补贴名目繁多造成人才政策的无效内卷和无序竞争。二是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对“闽江学者”的持续孵化,改变以往在人才称号获取后给予一次性经费补贴的做法,转而注重人才培养项目的持续性,关注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效。三是积极推动完善柔性引才制度。打破行业、地域对人才流动限制,建立一套工作流程、考核标准与协调机制,让各类高层次人才更多参与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柔性引进人才提供更具有黏性的配套服务,优化人才科研队伍的人力、场地资源,提供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发挥人才在本地的智力价值。

(二)充分盘活高校存量资产

推动建立一体化可穿透资产数据库,提高资产管理决策效率。一是加快推动福建省统一的省属高校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应协调各高校梳理底层资产管理平台,致力于打通不同平台的数据接口,将资产卡片信息真实有效集中在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上,进而实现有效盘存,摸清“家底”。二是加强对高校资产信息的管理并明晰责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进一步统一高校资产填报口径和规则,督促高校建立资产管理操作手册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协同建立一套审核机制和信息责任制度,如打通高校在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中的资产盘点数据信息,在资产管理一体化系统中通过数据对比方式,提高各高校资产数据的可靠性。三是推动数智化技术在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在资产卡片信息充分且准确的前提下,基于资产管理一体化系统,可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高价值资产构建涵盖使用频率、价值、区位分布等方面的全画像信息,促进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在资产采购、盘活、调拨方面的决策更加精准有效,推动集约采购和盘活利用。

优化资产采购模式,提升高校资产采购的性价比。一是优化高校资产采购预算的审核模式,高校在审核设备等资产预算时,能够智能对比设备采购需求与现有存量,对于现有大量同类型设备的采购需求,可以采用校内调剂等方式解决,节省设备采购资金,提升设备采购的科学性、统筹性;对于校内无同类型设备又有需求的大型设备,教师可以共同申购,分摊设备采购资金,或者学校统一采购供教师使用,避免同一设备校内重复购买,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二是针对通用设备和软件购置,围绕全省各高校大规模通用设备和软件的采购需求,可考虑建立一套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共同组成的集中采购机制,提高与供应商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采购资产的性价比。三是教育部门在全面梳理学科评估、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中对于硬件设备需求的基础上,考察其是否合理与过时,并调研现有硬件设备的真实使用状态,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避免高校为评估达标而造成资产购置浪费。

探索创新设备类资产使用新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二手设备”置换调配与采购机制,鼓励校内教师有偿共享设备,并对使用共享设备的教师给予一定绩效奖励。对于跨校之间的科研设备共享,应明确高校间的共享收费与使用要求,资产管理部门需建立一套协调机制,明确共享设备的使用责任、实验成果的分成机制和设备损坏的赔偿机制。二是实施“公用仓”模式集约化管理资产,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管理平台预约,教师实现付费使用设备,并设定收费标准和资产管家维护,推动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效率。三是完善高效精密科研设备的使用记录及状态信息,在高价值科研设备上安装感知系统自动记录设备使用状况,对设备使用时长、频率和损耗都有详实数据支持,便于设计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的各类共享、调拨、维护策略。

(三)充分挖掘高校自我造血功能

促进建立学费动态调整机制。在生均教育投入普遍上涨的背景下,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学费动态调整机制,发改委、教育和财政部门协同,比如将专业硕士生学费定价权在监管的背景下向高校开放。高校应按照市场供需关系通过询价确定当届学费标准,并及时报送备案。在学费收取和使用过程中,财政和教育部门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鼓励经费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倾斜。

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相关部门应协同加快促进高校建立与本地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产业孵化园区,帮助高校对接本地产业,加快特色产业进驻孵化园。在高校内设机构中建立专门的技术专利部门能够便于将科研成果以专利形式转化,并对外寻求与市场合作,通过明确处置权和收益权,保障合作三方的权益。同时,技术专利部门还应进一步优化认定评价标准,简化转化流程,进而提高转化效率,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重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加大社会服务在学科评估等评价类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深入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评价机制,按学科门类的特性予以考核,对于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学科,更应加大其社会服务的评价权重。完善高校提供社会服务主体的收益保障机制,做好学校、企业和师生三方利益的保障,确保发明者的收入分配得到保护,激发科研者的研发积极性。制定更明确的社会服务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高校利用自身智力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建设

统筹资源支持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加强基础、新兴、交叉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部署,应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双一流”学科数量不断增长。推动省属高校“计算机学科”与校内或跨校“工、医、农、文”学科组建“人工智能+X”的交叉学科,鼓励高校除了积极申请教育部“四新”项目外,设置省内主干学科支持项目,加快交叉学科融合。

围绕产业特色超常布局急需学科。通过财政资源引导,促进“双一流”综合类高校围绕福建产业需求布局学科建设并展开充分论证,为福建省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储备和人才储备,比如,在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和新型储能等方面争取学科发展先机。同时,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应用型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优势,依托产业聚集地区,加快推动支持地区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用学科布局。

建立并完善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在学科评估中针对社会需求维度的学科评价指标应更加丰富,不仅要采用诸如高考招收录取线、转专业转入转出比率等体现学科社会需求市场导向的指标,还应考虑纳入反映该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长期表现的指标(如工资水平、职业成长性、用人单位评价、工作黏性等),将学科发展监测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建立旨在考察该学科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中长期表现的监测体系与数据调查机制。基于以上校内和校外人才培养的监测指标,综合反映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程度。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