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江苏省南京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峥:以财政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定目标多方开源,全面统筹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积极努力稳定财政收入;坚决贯彻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向上争取促发展、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向新发力强产业、夯实基础增动能,向内挖潜提质效、推动财政科学管理;坚守底线不出风险,统筹资源稳妥有序化债,强化监管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以收定支实现动态平衡,以财政可持续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稳收入,夯实财力保障基础 (一)坚持拓增量、控变量,一体推进税源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拓增量”。抢抓国家增量政策机遇,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示范试点等各类政策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抓手,主动靠前服务,夯实税源增长点,增加自主财力。二是培育税源“控变量”。结合最新税收政策,动态完善税源建设机制,市区联动协同治税。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争取科技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优先落地南京,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税源建设质效。 (二)抓好关键资金、资产、资源,整体统筹非税收入。一是盘活存量资金。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建立“动态监控、常态清理”的存量资金盘活机制,从严控制结余结转规模,对于未按规定及时下达预算且无正当理由的,使用效益低、不急需的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由财政统筹使用。二是盘清有效资产。构建“资产清查、盘活利用、规范管理”全流程资产管理,积极探索资产盘活处置路径及办法,变闲置资产为财政增收的“源头活水”。三是盘出增量资源。挖掘特许经营权、冠名权等有偿使用资源潜力,推动资源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同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健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合理提高国有资本收益贡献。 保重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支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紫金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原子极限微制造设施、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扩大“拨投结合”试点范围和规模,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产业强市”主攻方向,做好技改投入奖补和财政贴息政策统筹衔接,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资金落实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培育“新增长极”。大力支持二手车消费、服务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平台经济,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落实出口信用保险补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扶持政策,巩固外贸“基本盘”。 (三)打好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完善“宁创贷”政策体系,深化“担保+贴息+补偿”的多元化支持方式。用好“4+N”产业基金集群,推动科技产业成果转化落地。优先采用“拨改投”、“拨改融”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引导企业自主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办实事,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统筹运用社保、岗位、见习、培训等补贴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优化保障政策标准,科学制定低保、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保障标准,合理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持续优化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完善“一老一小”财政扶持政策。加强社保基金精细化管理。 (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保持政府投资合理强度,支持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和提升人居环境。精细编制项目清单,加强投资控制和预算约束,做细做实市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坚决防范和纠治“半拉子工程”、“面子工程”和“新形象工程”。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更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促改革,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一)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全面梳理评估既有支出政策,有效保留、低效调整、无效退出,节约资金保障关键领域。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质效。 (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持续开展供应商围标串标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加强采购需求标准化制度建设,推行医疗设备和耗材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出台防范恶意低价成交、推动“优质优价”采购工作指引,防止政府采购领域“内卷式”竞争。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优化指标设计,抓实编制时目标审核、执行中动态监控、评价后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相挂钩,实现资金最优配置、产出效果最大化。 (四)提升财会监督质效。聚焦重点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加强对基本民生保障和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举一反三抓实问题整改,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健全“大监督”机制,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人大审计等各类监督协调贯通,增强监督合力。 防风险,守牢财政安全底线 (一)稳步推进存量债务化解。用好置换债券政策,科学安排化债时序,有序压降刚性兑付强、成本高的债务。 (二)加强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管理。按照“631机制”加强债务监测分析,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落实资金来源,有序推进平台退出,持续压减平台数量。 (三)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落实全口径债务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机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依法合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对新增隐性债务坚决做到“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