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吉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宇龙:改革破题开新局 统筹兼顾增活力 书写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重要部署,吉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周密部署。省级谋定而动、率先突破,市县协同联动、多点发力。零基预算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动财政管理体制重塑、机制重构和基础再造。2024年,制定印发《关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步组建预算(资金)管理委员会。坚持以事项的必要性和优先序,引领财政资源配置向更加科学化发展,同时强化预算约束刚性。随着改革横向拓展和纵深推进,吉林省走出了一条坚决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紧密契合省情的零基预算改革之路。财政资金资产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一体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和支撑各领域战略重点更加有力,切实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贡献财政力量。
破旧立新 强化“四个统筹” 重构财政资源配置新机制 坚持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全面加强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统筹,综合采取统筹安排、拼盘使用、错位配置的方式,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化零为整、集散为精。 (一)统筹“四本预算”,构建全口径预算管理格局。一般公共预算坚持分类施策,以兜牢财政运行底线为基本,开展预算提级审核,严控财政供养人员;加快完善支出标准体系,从严管控“三公”经费,明确项目支出优先序;专项资金实现高位统筹,整合形成35项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近600亿元。深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改革,推动各地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促进土地出让收入恢复性增长。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国资预算编制对所有市县全覆盖,国有企业应纳尽纳,树牢投资回报意识,向国有资本要效能。精细编制社保基金预算,突出民生保障的优先性。全面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和调入调出管理。 (二)统筹财政与非财政资金,建立多元投入协同机制。对政府各部门单位依据行政权力、特许服务收取的非财政性资金予以综合管理。对历年计提的物业维修基金等非财政资金加强监管和统筹,避免预算体系外循环。制定非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分类盘活等10项举措,唤醒沉睡资金。2025年,非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安排同比增长4.2%,通过结转结余资金安排预算同比增长227.7%。 (三)统筹当年与存量资金,健全预算跨周期调节模式。加强财政政策分析评估和各类存量资金清理优化,将省级资金结转年限由2年改为1年,预算年度终了时,未执行部分全部收回。将清理盘活“趴账”资金优先用于保障财政运行,切实发挥财政跨周期调节作用,增强收入挖潜力度和支出安排效率。 (四)统筹财政性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国有“三资”高效转化。构建吉林特色大财政体系,推动财政管理从管资金向管国有“三资”转变。全面摸排各类资产资源,全省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量增加500亿元。做好资产确认、确权、确值、确功能属性、确使用效率工作,摸清债务资产和数据资产,并将符合条件的探矿权注入相关国企,增强企业资本和竞争力。 从零出发 聚焦“三个维度” 打造零基预算编制新模式 坚持“量力而行、因事定钱、按事核资”,彻底打破“基数+增长”模式,所有预算全部“从零编制”,积极构建起“1+1+N”零基预算制度体系。 (一)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科学精准安排专项资金。按公共服务、公用事业、产业发展和要素支撑四类,全面审核和编制支出事项清单。取消彩票公益金省级部门分成,用于设立体育、养老和残疾人等民生领域专项资金;35项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与“项目自上而下的谋划机制”紧密衔接;省领导亲自谋划、审定各领域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和预算安排,让保障更有“底气”,发展更有“活力”。按照“一项资金、一个办法、N个细则”模式,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二)聚焦基层财政运行保障,全省一体化管控保底线。坚持基层“三保”是“头保”理念,加强全省财政一体化管理。建立预算提级“一年双审”机制,设计完善“两本预算”收入和“三保+”支出两张清单,涵盖市县60余项收入、200余项支出;设立基层“三保”困难系数,优化财力下沉机制,指导市县精准编制各项收支。2024年,下达市县财力补助资金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5%,有力保障基层财政运行稳健有序。 (三)聚焦部门政务能力提升,有保有压安排部门预算。人员经费严格据实核定,公用经费实行人均、物均定额、比例定额的核定方式,并实行动态调整。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分别达到11%和19%。将部门项目支出划分56类,区分轻重缓急,根据机构运转和部门履职需要,结合过紧日子要求等因素,分类分档精细编制,省级项目支出预算同比压降10%。 系统集成 突出“六项管理” 构建财政科学管理新体系 聚焦补齐预算管理短板弱项,推动预算管理补链、延链和强链,建立更加完善的预算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管理链条,切实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 (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结)算评审制度,加强全流程管理,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降本增效。2025年年初以来,省本级综合审减率达到11.4%。充分发挥债贷组合对夯实项目收益、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减少政府投入的多重利好作用,大力推行“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实现防风险、促投资双赢目标。 (二)强化国库资金管理。强化收入可靠程度与支出刚性程度的动态匹配,科学精准调度资金。对“三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实行专账管理。46项惠民惠农补助资金直达百姓钱袋。重大项目按实施进度核拨资金。严控新增暂付款,对市县无预算拨款全部实行省级集中审核。建立预算(应急)周转金机制,帮助市县应对急难险重情形,保障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三)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制定提升政府采购工作质效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1+1+3+14”改革体系,扩充框架协议采购品目类别。构建交易和监管于一体的电子化平台。建立采购结果反馈预算编制机制,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推动“采得规范、集得充分、控得精准、竞得公平、管得到位”五个实现。 (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相衔接,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机制。建立市县财政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全面覆盖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支出效率、财政规范管理等25项指标。加强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评价、预算评审和财会监督深度融合,推动财政资源配置实现从“合规”到“增效”的质变。强化结果应用,做到“有效安排、低效压减、无效取消并问责”。 (五)提高数字财政建设水平。构建财政数据管理体系,统一财政数据标准、管控机制和监控规则。深入整合资产、政府采购等业务功能,加强财政业务间的全链条融合、穿透式监测。搭建智能协同的报表报告平台,逐步形成“一处一屏、千人千面”的财政运行全景画像,多维度提升数智化水平。 (六)开展挤占挪用专项整治。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预算刚性,坚持同题共答、综合施策、一体管控,实事求是、分类推进整治工作。严格遏增量、清存量,“一地一策”指导市县制定化解方案。将挤占挪用整治成效纳入市(州)高质量发展绩效指标体系,并与政府债券限额和专项资金分配适当挂钩,形成激励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