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新疆:综合开展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 筑牢绿洲边缘生态屏障
艾西曼湖区域是指新疆阿克苏河冲积扇扇缘洼地汇积的艾西曼湖及周边区域,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是阿克苏全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战场。除湖泊之外,该区域还拥有林、田、草、沙等多项自然要素,具有系统治理的基底条件,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和生态景观的独特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价值。
干旱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阿克苏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和敏感,加之人类长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高强度的水土开发利用,使得艾西曼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修复任务重、难度大。
艾西曼湖项目是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5个子项目之一,属于四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中的塔河源河岸林防护及沙漠化防治单元,防风固沙重要性较高。项目总投资1.58亿元,全部为地方配套资金,建设期2021—2023年。建设内容包括封沙育林育草、退化林分修复、建设再生水输水管线、铺设管网和滴灌等。项目完成土地荒漠化治理1万公顷,包括封沙育林育草、苗木种植抚育2200公顷,土地平整工程471.8公顷,砂石路面建设41.6公里,建设再生水引水渠7.9公里、防渗渠34.7公里及其配套建筑物,建设绿化节水灌溉系统1221公顷,建设再生水输水管道45公里及其配套泵房1座、生态蓄水池100万立方米。项目实施后,恢复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增强了湖泊调节地表径流、提供水源、防洪灌溉等生态功能。
修复治理后的艾西曼湖小流域湿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供图
主要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厘清修复思路。针对区域资源性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确定“开源节流”的水资源利用思路,保障生态用水。一是使用非常规水作为重要的生态用水来源,实现“开源”。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微咸水、矿坑水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其有效利用对于缺水地区更显重要。艾西曼湖项目充分利用位于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将阿克苏市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通过新建的45公里再生水输水管道和7.9公里再生水引水渠,每年将7700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引入到艾西曼湖区域,灌溉管网沿线、湖泊沿岸的防护林与用材林。通过非常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使用了不同性质的水资源,做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二是建设防渗渠从而减少灌渠渗漏,实现“节流”。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和防渗渠道改建连通工程,改建老灌区5条防渗渠,改造渠道长34.7公里,大大减少蒸发,渗漏损耗小,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项目区每年的节水量达299.5万立方米。 (二)坚持流域单元,突出系统治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水,修复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在空间和用途上的合理调配与使用。一是水资源在空间上的调配使用。阿克苏河作为塔里木河最大源流,在保障塔里木河干流用水的前提下,从2017年起首次利用阿克苏河水对艾西曼湖实施生态补水。二是水资源在用途上的调配使用。2021年艾西曼湖项目实施后,原用于灌溉防护林和用材林的阿克苏河水被非常规水替代,节约的河水用于补充艾西曼湖生态用水,扩大湖区。通过合理利用再生水和农排水,结合人工种植和辅助措施促进荒漠植被恢复,完善农田林网,建立绿洲生态屏障。三是综合开展水生态系统调水蓄水联通、林草生态系统涵水保土提质、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提质稳效、绿洲生态系统防沙治沙控漠等生态修复工作,实现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坚持技术支撑,确定适地适树原则。在巩固现有绿洲的基础上,坚持修复和绿化结合,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自然融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为总体思路,坚持“封育保护、人工造林”相结合。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封禁区的人类活动,促进荒漠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另一方面,按照“抚、补、替、疏”为主的技术路线建设防护林,加强对林草的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构建以绿洲防护林体系为中心,以水网、路网、林网为通道的生态屏障。干旱荒漠区造林成活的首要因素是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遵循“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原则,选用耐旱、抗风蚀、抗病虫害的树种。通过刺槐、沙枣与新疆杨混交造林,防护林成活率提升至沙漠边缘90%、腹地超60%,并有效抑制土壤盐碱化,促进生态持续发展。 (四)坚持多方参与,实现多元化投资。在自治区“山水”工程联席会议指导下,成立以地区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多方参与,从“单兵作战”到合作社、企业规模运作的多方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一是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阿克苏第五个百万亩工程,艾西曼湖项目传承柯柯牙精神,地直机关及阿瓦提县干部现场指导技术,动员群众参与种植。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将土地承包给个人及大户管护经营,收益归其所有,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又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二是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热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作为项目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探索资金筹措和回报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金参与度,拓宽融资渠道。三是邀请专家进行把关。组成项目咨询专家组,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项目设计进行把关,确保项目规划的系统性、修复举措的科学性。 (五)坚持“两山”理论,助推价值实现。充分利用保护修复后的优良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艾西曼泉眼,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塔宝沙漠游园生态旅游景区,通过植树造林、精心布局,打造集特色林果、水生植物、园艺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和水产养殖、餐饮住宿和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沙漠游园。项目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等形式,持续拓展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实现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 (六)坚持跟踪监管,确保科学规范。自治区印发“山水”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各地区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巡查制度、资金管理细则等制度和办法,对所有子项目规划设计和验收评估进行统一管理,县(市)对子项目具体实施全面负责,确保了项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加强资金全过程监管,建立跟踪审计制度,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估和监管。搭建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平台,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手段,集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构建项目进度和实地情况“一张屏”,实现节点化、清单化跟踪推进。 取得的成效 (一)水为脉,重现“生态湖”。项目高效利用了被称为“城市第二大水源”的再生水,将非常规水资源与生态水相结合开展荒漠造林,既有效控制了水环境污染,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又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为干旱荒漠区绿化造林、荒漠化治理提供创新思路与经验。项目实施后,艾西曼湖区水位平均上涨0.3米,可溶性总盐含量平均下降率达到61%,流域内地下水水位补水后平均抬升0.6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加强,适宜的生长环境加快了四大家鱼等鱼类的繁殖,连片生长的芦苇为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鸟类结伴飞翔,野鸭、白鹭成群游弋,过去难觅踪迹的塔里木兔、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不时能看见它们在湿地旁徘徊觅食。艾西曼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昔日荒漠逐渐变成新疆的“白洋淀”。 (二)绿为魂,荒原变林海。延续升级了新疆荒漠绿化奇迹和荒漠化生态治理的典范——柯柯牙工程,将前期绿化成果串联成面,增加林草植被覆盖面积2200公顷,实现了整个区域由浅绿向深绿挺进,在阿克苏绿洲南侧筑起了一道“大漠绿屏”,实现了“绿色合围”。守护道路的混交林、固定沙包的芦苇和梭梭形成的绿洲生态屏障,对降低风速、拦截沙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区风沙灾害天气明显减少,有效遏制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显著改善了阿克苏绿洲人居环境,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为地区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可持续的保障。项目以水定绿、节水造林、以林护水、以林生水,林水相生的良性循环模式成效明显,构建起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设体系,实现了湖泊恢复与生态补绿双提升。 (三)民为本,实现绿富同兴。阿克苏河流域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是多民族聚居的关键区域,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艾西曼湖流域治理项目通过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建设沙漠游园,提高了区域环境品质,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林海绿色产业的“裂变”升级,构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格局。“两山”理论转化的阿克苏经验,不仅对推动整个塔里木盆地的绿色发展、打造“绿色银行”、实现绿富同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还进一步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南疆民族聚集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