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贵州省财政厅:发挥零基预算改革引领作用 着力激发财政科学管理新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开启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新篇章。贵州财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2019年启动零基预算改革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实践深化,打破以往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化模式,坚持以零基预算改革引领预算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完善,推动财政科学管理更加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以财政管理新效能为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注入新动能。
以零基预算改革破题 定点突破优化预算编制模式
通过清政策、清专项、严审核,全面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改变以往固化、分散的资金分配方式,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由各部门按照轻重缓急、项目成熟度等合理选择项目申报预算,以项目为依托破除固化支出基数,构建起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动态分配机制,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
一是全面清理支出政策。在编制2019年省级部门预算时,由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工作专班,对省级各部门每一个专项、每一笔支出,按照以零为起点的要求逐笔开展审核。全面清理无项目支撑、政策到期、投向交叉重复的支出,核减年度支出进度不理想、关联度不高的项目预算。同时,注重政策延续并突出保障重点,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大战略部署事项,优先纳入当年预算安排。
二是优化整合专项资金。在2019年清理整合专项的基础上,2022年修订印发《贵州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退出机制,明确专项资金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到期前及时开展实施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以及政策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办理延期或取消设立。2023年,对支出方向、支出领域类似或政策目标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归并,对绩效不佳、支出效率低、政策到期等资金进行压减或取消安排,进一步解决专项资金“小散乱”的问题,清理后压减2024年专项资金规模近100亿元,项数较2023年同口径减少30项。
三是改进预算安排机制。年度预算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支出区分重点保障类、合理支持类、压减控制类、暂缓类以及禁止类,实施差异化资金保障方式。预算审核做到“五个挂钩”, 即同项目准备情况、预算执行进度、审计指出问题、绩效评价结果、项目评审情况挂钩,以绩效为导向削减部门申报的不符合零基预算导向的资金,近三年来削减资金逾270亿元。同时,在预算审定环节再次实行“三个压减”,即压减党政机关行政经费、压减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压减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近三年压减资金超8亿元,挤出更多真金白银用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重点保障的项目和领域。
四是加强预算资源统筹。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要求,在横向上,把教育专户及事业收入、事业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纵向上,充分做好中央资金、债券资金、省级资金等各类资金的统筹平衡,避免交叉重复安排,提升资金供给的有效性。2025年,探索对单位非财政拨款预算收入覆盖支出后有一定结余的,用以置换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腾出更多财力向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聚焦。
以零基预算改革带动 由点及面深化财政科学管理
零基预算改革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贵州财政围绕预算管理全过程向内挖潜、向管理要质效,在零基预算理念的推动下,相应完善支出标准建设、预算绩效管理、预算评审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等方面制度措施,着力提升财政科学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支出标准建设。2021年起全面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现已初步建立起涵盖26个大类、168项明细类别的支出标准框架体系,全面覆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逐步实现预算从“控盘子”向“控标准”转变。2023年制定《贵州省省级预算项目支出标准管理办法》,对支出标准的管理职责、编制要求及发布应用机制等事项进一步明确。每年聚焦重点支出领域、共性项目、重大延续性项目制定标准建设计划,在持续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的同时,陆续印发公务用车租赁、印刷费、考试考务费、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评审咨询专家劳务费、招商引资接待费等专项财政支出标准共计34项。同时,结合支出标准新建及变化情况梳理标准目录清单,由部门在预算编制环节选择对应支出标准准确测算需求。
二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起“1+1+N”的立体化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全流程强化预算与绩效的融合,通过对新增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根据监控情况及时预警纠偏、将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提高预算安排和执行的科学性、完整性。每年在组织各部门开展绩效自评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民生项目,围绕人大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情况,扎实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评价范围实现“四本预算”全覆盖,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审计问题等情况,相应调整有关项目预算安排,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着力抓实预算评审管理。2022年以来,陆续出台《省财政厅关于加强省级项目预算评审工作的通知》、《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财政预算评审管理办法》、《贵州省预算评审管理实施办法》和《贵州省省级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指南》等制度文件,围绕预算编制扎实开展项目支出预算评审,着力规范预算评审程序,以“源头管控就是最大节省”的管理意识,拧紧源头开关、控住无效投资,并将评审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20年以来,预算评审平均审减率约18%,有效提升了预算安排的精准性。
四是严格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除基本支出和科研项目外,要求省级资金安排的项目执行进度在6月底完成50%、9月底完成90%,对预算执行进度不达标的项目按比例收回资金。同时,更加注重激活存量资金效能,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年底未使用完的资金原则上全部收回用于保重点、保急需,切实激发财政资金活力。2022年制定《贵州省省级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优化明确资金存量资金收回和安排程序。2020年以来,清理收回支出较慢的资金以及年底未使用完的资金达176亿元,统筹更多财力用于基层“三保”等重点支出。
以零基预算改革提效 强基固本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零基预算改革后,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引导部门转变思维、立足全局、系统科学谋划年度目标任务,基本改变了支出固化、僵化的格局,资金安排实现可统可分、有保有压、能增能减,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加能够集中力量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有效保障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优化。零基预算坚持“钱随事走”的目标导向,通过对项目成熟度的前期把控,有效提高了后期资金执行率。同时,资金随着部门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资金分散、资金与任务不匹配导致的资金低效闲置问题,加之通过预算评审、绩效评价、执行约束等各个环节动态调整,确保了财政资源配置更加精准,财政资金使用更有活力。
二是财政可持续性切实得到提升。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零基预算改革通过合理分配资金、加大盘活力度、强化各类资源积聚,进一步做优增量、盘活存量,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能统筹更多资金用于增强全省债务风险防范能力、用于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优选项。2019—2024年,涉及重点民生和重点支持领域的社保、农林水、科技、节能环保等支出年均增幅,均高于部门预算年均增幅。
三是财政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零基预算实行支出排序机制,改善了以往部门预算管理模式固化、财政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预算编制着力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安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高财政服务保障能力。2020—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近460亿元,有力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以来,筹集安排财政资金近1300亿元注入“四化”等产业基金,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