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务研究 | 潘俊 等: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ESG评级的分析

作者: 潘俊 文灿 朱佳立 于昊平
来源:《财务研究》2025年第1期 2025/02/10
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ESG评级的分析

潘俊  文灿  朱佳立  于昊平


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效能对提升国有经济发展韧性、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国家审计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机制分析表明,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治理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等路径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产业结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和管理层任期特征等差异会对国家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监督治理效能产生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国家审计治理效应的研究,为国家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国家审计;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内部控制;国家治理


作者简介


潘俊,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润泽学者,会计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会计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财务学)博士后。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兼联络员;兼任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授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与国家审计、地方政府投融资与债务风险管理、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财政部全国会计重点科研课题等,研究成果发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经研究》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等学术刊物。

朱佳立,管理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中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已在《南开管理评论》《系统管理学报》《会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

文灿,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

于昊平,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


文章结构框架

图片

(点击可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这一进程中,企业是一股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不仅承载着经济责任,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能否发挥监督治理职能引导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其影响机制如何?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性阐释,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同时,作为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企业还应承担起环境责任。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企业是一个重要主体,企业的行为决策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至关重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监督机制,其审计重点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演进而发生变化。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并且强调了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职能。已有研究探讨了国家审计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监督治理作用,发现国家审计能够督促企业绿色转型、改善环境绩效(于连超等,2020),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潘俊等,2020),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池国华等,2019)、抑制高管腐败(褚剑和方军雄,2016;刘瑾等,2021)。但是,囿于数据获取局限,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国家审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某一方面的监督治理作用进行分析,较少系统性关注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作用和影响。企业ESG评级涵盖了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维度的多项指标,并且综合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和非财务绩效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先明和胡丁,2023)。本文使用ESG评级这一综合评价体系,从整体视角探讨国家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治理效能,深化国家审计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国家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监督治理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等路径实现。(3)地区产业结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和管理层任期特征等差异对国家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监督治理效能产生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往研究针对国家审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某一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基于企业ESG评级系统全面分析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治理机制,深化和拓展了国家审计治理效应的研究。其次,以往国家审计研究较多探讨监督职能,探讨国家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提升与行为决策的规范,但较少关注国家审计对企业治理的引导职能,本文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等角度,分析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督与引导作用,有助于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国家审计的作用机制。最后,以往ESG影响因素研究较多关注的是市场的作用,本文探索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丰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回顾
1.国家审计的监督治理效应研究
国家审计是由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分配、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及生态保护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独立监督活动。其监督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预防、揭示和抵御三个方面,即通过预防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揭示已经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以及抵御和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关于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话题,已有文献主要关注国家审计对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王素梅,2014;于连超等,2020;蔡春等,2021)、社会责任履行(刘力云,2005;蔡春等,2012;潘俊等,2020)和企业治理水平(蔡利和马可哪呐,2014;陈宋生等,2014;王兵等,2017;池国华等,2019)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某些特定维度、具体方面的影响,较少从整体视角剖析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难以系统全面地分析国家审计对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效果。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领导力,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推动创新和协同合作,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战略或举措,而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从治理结构、创新驱动、协同合作、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评估各类内外部风险,并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此外,企业应特别关注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治理风险,通过预测和防范可能的危机,增强企业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现有文献更多基于创新能力、内部控制、管理层特征等企业内部特征展开研究(杨旭东等,2018;牛翠萍和耿修林,2020;解学梅和朱琪玮,2021),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如王浩宇(2023)和王禹等(2022)分别探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和环境保护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但鲜有文献针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以环境、社会和治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不能因为环境保护无视经济增长(陈耀和汤学俊,2006;陶金国等,2013;朱乃平等,2014)。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肩负着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受到广泛关注,业界和学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制度优化推动国有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目标不局限于财务领域审计,而是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演进向政府绩效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宏观审计、权力监督等方面拓展。国家审计在促进重大产业政策落实、增强创新动力、改善制度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小援,2010)。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国家审计关注重点之一。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促使国有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方面,国家审计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国有企业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只满足一代人的物质发展需求,需要在决策和行动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当前的发展不会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Rouhani等,2024)。已有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可以评估国有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推动国有企业在决策和行动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好地认识和履行受托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揭露国有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潜在风险,例如企业是否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是否忽视环境污染问题、是否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等。通过揭示这些问题,促使国有企业管理者提高警惕,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审查和公开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国家审计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国有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效和不足(王海林和张丁,2021),使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郭檬楠等,2024)。审计报告披露将引发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资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增强国有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外部监督压力,促使企业自觉改进可持续发展实践,推动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形成负责任的形象(潘俊等,2020)。公开的问题和案例分析为公众、投资者等相关利益方提供审视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的问题清单,从而有力督促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公众的关注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激励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大投入和改进力度,逐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目标。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引导国有企业管理者提高公共受托责任意识,确保企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实现企业与国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审计能够规范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纠偏作用。国有企业管理者作为国有资本的受托经营者,是国有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者(綦好东等,2022),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能够对企业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进行有力监督(唐大鹏等,2015)。通过对国有企业涉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执行效果进行系统性审查,国家审计能够及时识别出国有企业在资源分配、环境治理、社会福利等领域的不足,纠正其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张会丽和张妮,2022;Ren等,2023)。审计部门针对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社会责任等领域存在的政策缺失、标准模糊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操作规范,使其可持续发展工作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Sassen等,2016)。此外,国家审计能够有效抑制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虚假宣传,提高企业的行为成本,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信息,最终促使企业采取更加实际的行动措施。
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国家审计能够提升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发布所提供的自然实验契机,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检验了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国家审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可持续发展行为等机制实现。第三,地区产业结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和管理层任期特征等差异会对上述关系产生调节效应。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启示:一是国家审计能够发挥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要深入发挥国家审计的政策落实作用,促使企业将社会和环境要素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地,应系统构建以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线,贯穿针对自然资源、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的国有企业审计,切实促进国有企业落实维护社会公平等社会责任以及实行绿色创新等长期发展战略。二是需要完善针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效应,建立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公众等多方参与共治的格局,提升企业将环境与社会责任嵌入其治理的自主性。三是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除了着眼于经营的可持续性,还要更加广泛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企业经营实践中,助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以上为部分节选,阅读全文欢迎订阅杂志)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