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务研究 | 新质生产力与财务理论创新—— 财务理论前沿2024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作者: 刘明辉,余洋,高春燕,孙瑞琦 |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来源:《财务研究》2024年第6期 2024/11/28

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财政杂志社主办,中国财政杂志社《财务研究》编辑部与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共同承办的“财务理论前沿2024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大会分为主题报告和论文研讨两部分。与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与财务理论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

一、推进财务理论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财政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白宗青指出,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这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也为财务理论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财务角度,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命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和牵引作用,而科技创新离不开财务保障和支持,所以财务理论研究需要密切关注技术趋势和市场动态,紧跟我国政策和实践变化,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注智赋能。二是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如何适应新变化,更好发挥财务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是财务理论创新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新技术、新产业和新领域,这是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风险,应急管理、危机处理、不确定性规避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理论研究需要基于底线思维、直面风险防控,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处长梁功平指出,财务会计本质上是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将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内在驱动因素和成果评价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财务理论创新,应该“把握一个方向,形成两个支撑”。把握一个方向,即坚持党的领导。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财务会计有力有效服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形成两个支撑,一是推进理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也给已有的财务理论研究带来新冲击,新时代财务理论需要直面时代要求和实践难题,持续提升解释力和指导力。二是推动业务变革,提供实践支撑。要切实加强战略财务的顶层设计,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画好具体的路线图,以财务治理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洪俊杰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财务理论的不断创新及对西方财务理论批判性的吸收,有力推动了中国财务理论的改革,其中的经验需要深入总结和发扬。希望专家学者以“返本开新、文明互鉴”的态度,根植中国大地,基于两个结合,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财务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元强表示,实践发展日新月异,理论创新也必须与时俱进。如何加快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更好发挥财务会计数据要素功能,已成为当前时期重要课题;如何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也是会计行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身处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广大财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必须着力深化财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中国财政杂志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秦中艮宣读优秀征文获奖名单。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奖。

会议共邀请8位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与财务理论创新”作了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增彪教授作了题为《科技融入生产力: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动能》的报告。他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生产力发展的秘诀在于不断与科技融合,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科技创新具有“双面利好”特征,即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效能,满足客户需求。但科技创新受到资金供给、市场价格、企业利润的约束,研发过程决定了未来产品的制造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和报废处理成本。管理会计通过以价值工程为基础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控,实现“技财融合”,创造企业价值,因此科技创新是社会财富与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之一。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财务的支撑,科学和技术几乎不能继续,科学家与工程师必须学习经济、市场营销和管理会计;财务学术成果是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财务与会计学者要讲情怀讲专业讲常识,不能人云亦云;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过程就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总经理、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要把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作为判断决策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王斌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的报告。他认为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面临中国式现代化对管理会计的高要求、政府的大力推动、传统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数智赋能与管理会计创新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构建基础理论、提炼中国问题、植入中国元素和强化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难点。近期的发展重点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在战略、经营、成本、价值链等经营活动领域的深化应用;根据中国企业发展、行业特征和应用场景,强化行业管理会计实践及总结;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背景,找到合适抓手,提高管理会计的价值赋能性;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基础建设,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效果。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叶康涛教授作了题为《信息披露的产品市场后果》的报告。他认为,会计信息对产品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搜集成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不利影响是法规遵从成本可能会降低私有信息搜集积极性,以及私有信息披露可能会降低研发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他分享了其与该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招标采购中的信息获取成本》,研究发现,自利的采购招标方有动机在公开招标公告中增加信息获取成本,以有利于特定的投标方,减少公平竞争并增加中标机会。信息获取成本对采购效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他将关于信息披露和信息获取成本的文献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对于构建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朱元午教授作了题为《略论新质生产力与财务系统创新》的报告。他认为,要使财务创新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必须从两个根本方向上进行。一是财务系统创新要按照新质生产力本身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标志进行,二是不能偏离财务的本质属性和财务的基本职能。他提出进行全面财务创新的九大举措,包括重构理财目标、优化理财主体、前移理财重点、注重风险控制、加入伦理道德、强化财务监督、落实问责机制、整合内外信息和应用智能手段等。他认为,财务系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充分对外开放、整合相关信息、控制全面严密、反应灵敏及时、追求动态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安全与持续增长。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锋作了题为《基础和重要支柱——现代化条件下对财会工作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做好财会工作的任务,首先要做大蛋糕,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实现2035年、2050年节点目标;其次是做好蛋糕,向管理要效益,优化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是分好蛋糕,兼顾效率和公平、局部和整体、现实和长远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提出做好财会工作的原则,一是坚持人民立场,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中开展财务研究;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财会队伍人才建设,为财务工作提供支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张新民教授作了题为《企业战略与资产负债表》的报告。他认为,从战略视角来看,母公司报表主导战略发起,合并报表则是战略执行的结果。母公司资产按照战略属性划分,可以分为不具有战略属性的资产(货币资金、各种短期投资)和具有战略属性的资产(经营资产、投资资产)。合并资产按照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经营资产和非经营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本质是用谁的资源去发展(引资战略)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资产的本质是怎么发展(战略发起与阶段性执行结果)和管理(利润产生机制)。

北京工商大学原副校长谢志华教授作了题为《〈公司法〉修法的逻辑》的报告。他围绕产权属性和价值属性剖析了《公司法》修法的底层逻辑。他认为,公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司法》的修法逻辑为产权逻辑和价值逻辑。产权逻辑贯穿公司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公司设立、运行、终止等生命阶段。价值逻辑包括价值共生和价值共享,涉及决策、执行、监督、分配等环节。其中,价值共生涉及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价值共享涉及分配环节。产权逻辑上,追求法人财产数量维护与质量维护的统一、整体性维护与结构性维护的统一、安全性与效率性的统一;价值逻辑上,通过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执行的到位性、监督的有效性,实现价值共生,通过明确分配主体、规范分配程序,实现价值共享,并在价值共享的过程中,考虑环境、社会等因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郭复初教授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财务理论创新》的报告。他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财务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财务理论创新,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财务创新、国家安全发展战略财务创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财务创新等内容;二是智能财务理论创新,重点研究智能财务网络平台的构建和智能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指标体系、控制体系、评价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的创新;三是财务风险理论创新,树立跨周期风险控制理念,按照科技创新的长期研发进程,合理组织资金投入,采取长期风险控制方法;四是财务评价理论创新,研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评价方法;五是财务定价理论创新,研究更加合理的知识产品和科技产品价值评估方法。

二、聚焦财务热点,分享交流碰撞

研讨会设立两个平行分会场进行论文研讨,共有14篇征文参加汇报交流,点评人与作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数据资产、绿色发展、财务理论创新等选题,共同探讨理论热点和前沿,现场互动热烈,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各分会场交流与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第一分会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盛明泉、刘烁和许绍双以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匹配省级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指数,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和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点评人曹玉珊认为,论文选题新颖,方法稳健,分析严谨,层次分明,建议进一步完善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优化机制、路径检验,并强化对策启示部分。

2023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李诗、洪景伦和陈薇通过对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披露数据资源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两家典型企业的案例深入研究,力图揭示数据资源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实际效果与潜在挑战。研究发现,尽管数据资源纳入财务报表释放了部分价值,但由于历史数据不足、增量信息有限等因素,会计信息相关性提升不明显;同时,披露过程中的描述偏差和合规性问题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忠实表达。点评人姜宏青认为,本文选题具有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建议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和补充:一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哪些,会计准则规范的质量特征是否都包括在本文的思考范畴内;二是对研究主题涉及关键词所涵盖的内容做清晰界定。

朱磊、李彤、王春燕和张茜运用Word2Vec神经网络模型生成数据资产关键词词典,实证检验了数据资产对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以及信息壁垒和知识吸收能力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资产显著提升企业融通创新水平;数据资产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和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来促进企业融通创新。点评人李诗肯定了本文的充分性和创新性,也相应提出建议:一是建议列出相似词词集,并在描述性统计中展示样本企业数据资产披露情况;二是由于数据资产在实务中仍处于发展初期,建议通过增加案例研究,展示数据资产如何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中促进融通创新。

环境规制作为促使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在我国环境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罗进辉、郭星颖和胡明生基于环保“费改税”的制度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效果。他们认为,相比非重污染企业,环保“费改税”实施后重污染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显著提高。机制检验发现,环保“费改税”通过提高企业环保投资和吸引外部治理主体关注两个渠道,提高了重污染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点评人朱炜对选题价值表示认可,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补充有关商业信用融资的相关文献,精简研究背景;二是补充关于商业信用融资的逻辑链条,完善理论分析框架;三是完善稳健性检验,并完善政策启示。

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有助于引导公众预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推动金融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饶品贵、刘倩和汤晟以现金流贷款—现金流的敏感性来衡量企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检验央行沟通如何影响信贷配置效率。研究发现,央行传递偏谨慎的沟通语调显著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型贷款—现金流敏感性,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点评人李晓认为文章内容丰富,实证扎实,话题重要。“现金流型贷款—现金流敏感性”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建议对其进行清晰界定。控制年度固定效应时,央行沟通有可能被年度固定效应吸收,建议详细阐述这一问题会对本文估计结果产生的影响。

畅通债券违约的法制化救济渠道,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武恒光、高春燕和郭雨晴基于债券融资成本的视角,考察债券争议解决机制设置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发现,募集说明书中规定债券争议解决机制能够显著降低债券融资成本;仲裁机制比诉讼机制具有更强的债券融资成本降低效应;在非发行人所在地诉讼比在发行人所在地诉讼具有更强的债券融资成本降低效应;在北上广深仲裁的债券比其他债券融资成本降低效应更显著。点评人郭俊杰认为研究视角新颖、研究价值高、研究内容详实。建议进一步明确本文具体面临哪些内生性问题以及如何缓解,同时对募集说明书中债券争议解决机制设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IPO前“清仓式”分红异象,对解开拟上市公司在筹备上市阶段利润分配决策的黑箱具有重要意义。叶小杰和罗幸怡基于大样本调查,探究了“清仓式”分红企业的分红动机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其一,IPO前“清仓式”分红的具体动机包括满足早期股东“先发”投资的回报期望、清理关联方资金占用和美化财务指标;其二,“清仓式”分红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和声誉压力;其三,“监管审核—问询回复”和“媒体报道—舆情应对”两种机制,可以通过促使公司强化分红事项的信息披露、调整募投项目内容或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从而发挥监督作用。点评人陈艳认为本文借助大样本选定实际案例,探析上市前“清仓式”分红行为的动因,建议进一步理清并归纳分红异象的产生机制和行为特征,借助环环相扣的案例过程推理、发掘此类举措所蕴藏的个性和共性规律。

(二)第二分会场

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要将亲与清统一起来、落到实处,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魏恬冰、孙光国和张孟瑶以企业异地投资这一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亲清政商关系能够显著吸引异地企业进行投资活动。降低异地投资所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产生预期效应激励是亲清政商关系吸引企业异地投资的两条关键机制。“亲”和“清”两个维度均能吸引异地企业投资;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吸引作用在空间上存在非对称性,表现为对外围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点评人钟凯认为论文选题有趣且重要,研究设计细致丰富。建议进一步明晰企业异地投资的动因和潜在影响,并结合地区财政压力、制度环境等进行横截面检验。

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需要改善价值链分工地位,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朱炜和李金铭基于2012~2022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的影响及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研究表明,国企混改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来促进企业价值链的升级,并且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点评人罗宏认为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机制分析较为深入。建议在进一步分析中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考察混改与企业价值链攀升这一关系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结合非国有股东所带来的治理效应和资源效应,从信息优势、政策支持等角度探讨在混改场景下更具独特性的作用机制,以增强文章的理论贡献。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重要融资方式,会受到融资环境的影响。程博、宗昀晗、佟成生和熊婷利用《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这一准自然实验,对繁简分流改革方案试点能否促进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之前相比,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显著增加了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优化营商环境和降低交易成本是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两个重要渠道。点评人伍翕婷认为需要进一步梳理制度背景和已有相关文献,明晰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制度的特征,清晰文章与已有文献的差异性,进而突出文章的增量贡献;同时,建议紧紧围绕司法改革这条主线,对整体研究架构进行调整,提升框架的严谨性;最后建议对研究设计部分进行完善,加强文章结论的稳健性。

“漂绿”行为是企业进行虚假环保宣传、缺少实质性行动的伪绿色行为。刘子祎和耿云江从高管股权激励视角切入,检验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抑制企业“漂绿”行为;盈余管理与代理成本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点评人武恒光认为选择的研究话题是重要、有趣和交叉的,建议补充盈余管理、代理成本两个中介变量影响“漂绿”行为的逻辑链条,考虑该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并搭建统一的异质性分析理论框架。

陈中天、陈鑫鑫和姜宏青阐述了政府资金管理的价值,探讨了政府资金管理与政府会计之间的关系,为保障政府会计理论功能的有效实施,提出全面树立政府会计的观念、持续做本土化政府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政府会计全面协同管理机制、全面优化政府会计信息分类与报告、完善政府会计的财会监督机制、建立高质量的政府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等政府会计持续改革的六大策略。点评人路军伟建议,文章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推敲和厘清,逻辑链条需要进一步梳理打磨,在描述现实困境时补充必要的客观方法体系。

上下游企业存在联动性,探究客户ESG表现的供应链传染效应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意义。李颖、刘红艳和石淑莹从供应链视角,构建“供应商—客户—年度”数据,从微观层面探究客户ESG表现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客户ESG表现能够提高供应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发现,客户ESG表现通过降低客户企业的风险来提高供应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点评人耿云江认为研究内容丰富详实、研究视角新颖,不过机制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商榷,同时,在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部分应尽量保证方法的统一性。

“专精特新”型中小清洁能源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数智化转型,赋能企业管理会计创新,是其面临的重要议题。杨文君等以H公司数智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案例,运用SDRC核心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H公司存在战略调整节奏较慢、业务响应速度较慢、资源分配依赖人工、数据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协作不足等问题,并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融资管理六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持续改进计划。点评人程博认为,本文选题有意义,但需要斟酌“小清新”等概念的准确性,以及论述的严谨性,并且,建议将企业数智化转型历程放在对H公司的介绍中或融合到管理会计实践中,在管理会计创新实践的描述中补充绩效管理等管理会计核心内容。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