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大河奔涌——山东:沿着黄河遇见海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李颖 李艳芝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9期 2024/10/24

山东:沿着黄河遇见海

《中国财政》记者 李颖 李艳芝

图片

黄河入海  赵文昌 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自西向东纵横奔腾5464公里,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汇入渤海,河海交汇、黄蓝交界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黄河入海口时这样说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5月再次来到山东考察,指出“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嘱托,也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山东省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推动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峰说。

图片

黄蓝交汇  丁洪安 摄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从“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出发,沿着黄河大堤驱车前行,景色辽阔而静美,目之所及绿意盎然,虎杖种植基地一碧千顷,绿草覆盖的滩区俨然天然牧场,悠然自得的羊群点缀其间。

图片

羊群点缀黄河大堤  乔廷超 摄


“以前这里到处是泥沙,东明县境内黄河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生活着十余万滩区群众。滩区既是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又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的空间,长久以来让靠天吃饭的滩区群众苦不堪言。”东明县县长赵海林介绍说,九曲黄河自东明拐了最后一道大弯,因而有了“东明小九曲”的称谓。黄河山东段大部分是地上悬河,在东明境内黄河属典型的“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大堤长达62公里,是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生态保护成为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
“山东财政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基础,以财金联动为突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统筹资金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据山东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己峰介绍,2021年以来,省财政厅安排资金238.5亿元推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资金分配中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因素,对沿黄9市予以重点倾斜;安排资金9.06亿元支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在黄河流域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对新增造林每亩补助800元,退化林修复、农田林网和见缝插绿每亩补助400元,同时对国家级、省级公益林每亩补助18元,着力提升黄河流域国土绿化水平。
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累计兑付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近14亿元,推动水污染治理由行政驱动转变为行政、经济杠杆双向驱动;按照污染者多付费、保护者多获益原则,建立涵盖减污降碳调节资金征收返还、节能减排奖惩以及空气、地表水、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体系,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山东方案;建立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对企业实施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走高效益、低耗能、低排放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

东明黄河滩区  乔廷超 摄


记者一行来到东明滩区迁建的兴东新村,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小楼映入眼帘,绿树环抱,环境优美,滩区群众不仅圆了安居梦,还实现了村台污水处理生态环保。据介绍,全县滩区村台36 座污水处理站每年运维费约320万元,已全部纳入预算,由财政全额负担。
在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该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使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建成后发挥了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功能。“每到冬季,有数十万只大雁来到这里,水、草、林、田万物和谐共生。”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刚刚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坐落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形象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以前这里是白茫茫的盐碱滩。有了水,动植物才能生长,鸟儿才能有食物。充足的食物、适宜的环境才会让鸟儿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据自然保护区工程师介绍,为了让候鸟变“留鸟”,他们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滋养了保护区的土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得到明显增加。目前,丹顶鹤越冬数量超过300余只,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保护区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73种。东营成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图片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  周广学 摄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黄河流域要保护,更要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宗涛介绍,近年来,山东财政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145.2亿元高强度投入规模,深入实施科技资金整合,优化项目资金管理模式,集中财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创新任务落实。同时,通过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高水平技术改造激励、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等财政支持政策,推动经济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旋律在沿黄市县激昂奏响。

图片

黄河济南段  燕瑞国 摄


在泉城济南,横跨黄河两岸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泉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起步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综合运用多种筹资方式,为域内产业提供高标准、全方位的配套设施,汇聚了众多高端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在这块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孕育。以清洁能源氢能为例,起步区聚集多家氢能研发生产型企业,并与数家氢能上下游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氢能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搭载国氢科技济南绿动在起步区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的环卫车、渣土车已在泉城大地上穿行,服务城市建设和环卫工作。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落地起步区,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和精简高效的良好营商环境。

图片

滨州黄河楼  赵利军 摄
因“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得名的滨州市,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织叠加。记者在魏桥轻量化基地了解到,该项目以新能源汽车用系列高强高韧新型铝合金材料开发为核心,致力于汽车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世界领先的全流程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民营企业魏桥集团从“一块铝”到“一辆车”,逐绿而行,以制造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记者在集成车间看到,高精准、柔性化的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着高效焊接作业,仅12分钟一台全铝车身便可组装下线。

图片

盐碱地变丰产田  周广学 摄

在黄河三角洲,黄河水携泥沙入海,使这里成为不断“生长”的土地,但80%以上都是盐碱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记者了解到,作为引领支撑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重点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领域加快攻关,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涉及面积17.98 万亩,其中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通过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治理新增耕地3.48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

图片

黄河三角洲农高区  李艳芝 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问题,强调要“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17—2021年,山东省全面实施滩区大规模迁建,帮助60万滩区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山东各级财政部门把黄河滩区后续发展作为支持重点,将滩区迁建后续发展与实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一体谋划,多方集聚资金资源、持续强化政策供给,着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真正让黄河滩区发展成为“花果滩”、“幸福滩”。

图片

杨庙社区 李艳芝 摄

记者一行走进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只见排排楼房与条条公路整齐交织,一派生机盎然。2016年底,黄河南展区11个房台村全部搬进新建成的杨庙社区,过上了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城里人的生活。在这里,便民服务站、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省级一类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厅、妇女儿童家园等一应俱全,实现了社区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少有所依”。在这里,开通了到城区的公交车,广电、移动、联通数字网络全覆盖,社区居民生活非常便利。在老年餐厅,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喝茶聊天,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吃午餐,每顿两个菜,每天不重样儿,一顿只收十块钱,低保、五保老人只收一块钱。

图片

杨庙社区幸福食堂  李艳芝 摄

“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考察时亲切地对社区群众说,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当时就站在总书记身旁,回忆起当时情景仍很激动,倍受鼓舞。如今,社区瞄准沿黄绿色高效农业,成立全市首家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新建30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联动1200余亩生态果蔬采摘园,发展“共富工坊”,承接草编、家纺、制衣等订单,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为让黄河文化更好惠泽百姓、造福人民,近年来,我们统筹财政资金资源,着力加强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努力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齐鲁样板’。”山东省财政厅文化处处长李丽说。
今年5月,纪录片《大河之洲》火爆“出圈”。这是山东财政聚焦黄河文化主题,强化传播阐释、讲好黄河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据介绍,山东财政还支持推出了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柳子戏《大河粮仓》、现代京剧《黄河滩上凤还巢》、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等一批叫座又叫好的精品文艺作品。支持举办了“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大河奔腾·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作品联展”等系列展览,让黄河之美走近大众。

图片

济南百里黄河  燕瑞国 摄

一方面,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放在财政保障的重要位置,支持实施定陶汉墓、孔庙圣迹殿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和山东大鼓、舜的传说、木版年画等一批重点非遗项目研究,做好章丘焦家遗址、大汶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另一方面,统筹安排旅游发展等相关领域资金,支持宣传推介“好客山东”、“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支持举办省旅游发展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点活动,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提档升级。

图片

大河息壤  丁洪安 摄

628公里,是黄河在山东境内的流域长度。628公里的河道两岸,沿黄劳动人民造就的黄河文化如珍珠般熠熠生辉。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山东把沿黄市县丰富的文旅资源串联起来,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新名片。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