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刘强:书写在田野里的芬芳答卷

作者: 广东省财政厅 唐黎华 张道静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6期 2024/09/12

书写在田野里的芬芳答卷

——记广东省财政厅派驻开明村第一书记刘强


广东省财政厅 唐黎华 张道静


站在两广交界的石砚山向东望,山脚下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平川被远处横亘的谠山拢在脚下,视线沿着中间如蓝色飘带曲折蜿蜒的贺江南行,就能看到明珠般镶嵌在江湾中的封开县南丰镇。这一片曾孕育南粤大地先民、发祥出岭南文化的“两广门户”,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却落在了下游。

我们在镇政府见到了刘强,除了继续担任开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如今他还兼着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工作队队长,事更多了。即便如此,每天回村处理大事小情还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从镇上出发沿着省道向北4公里多,就是开明村了,村口一块仿岭南民居的村牌映入眼帘。放眼望去,一条宽阔的双向两车道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远方,青山如黛,一个恬静美丽的村庄在视野里铺展开来。望着村庄的刘强目光柔和,他已经在这片土地挥洒了三年汗水。

图片

了解村民务工收入情况

面对得失该如何取舍?

这是一个直面内心召唤的选择

2021年,为适应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覆盖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省财政厅牵头帮扶封开县南丰镇。消息传来,省财政厅里报名参加工作队的热情高涨。

要不要去?刘强在犹豫:自己长期在机关工作,没有基层经验,能不能处理好一线的各种具体事务;作为外地人,自己粤语水平有限,能不能被村民接受,建立良好的沟通;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自己一走家中就只剩下妻子、女儿和身体欠佳的老母亲,她们能应对好家庭琐事么?有人也劝他,刚提任四级调研员,如果离开三年,事业上升的趋势可能就有了变数。

纵有困难千万条,也挡不住内心的那份渴望。刘强出生农村,大学上的也是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工作后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对土地、乡村的依恋依旧,他的个人微信封面都是家乡的老屋。参加工作20多年,虽然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和财政支农政策相关工作,但他总有没能利用所学深入基层实际、一线解决问题的遗憾。

错过这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一沟通,得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大力支持,第二天就到单位报了名。很快,因为专业和经历优势,他被选入工作队,并派驻到开明村担任第一书记。

2021年7月的一天,带着简单的行李,更带着回报农村、回报乡亲的希冀,刘强来到了开明村。天气很好,天空明媚,但陌生的村庄将如何迎接这个陌生人,他难免带着一丝忐忑。


城里干部要怎样取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住得进民房才能打得开心房

镇里给工作队安排了住宿和办公场所。但刘强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还是决定住到村里去。

站在新起的三层村党群服务中心前,村支书莫庆祥向我们介绍:“刘书记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栋简陋的砖瓦房,夏天闷热、冬天漏风,本来也不住人,刘书记非要住在村里,才简单搭了一个铺。”村干部梁燕玲接过话茬,“我们说镇上条件好,离得也不远,刘书记就说省得来回跑”。

真住下来了,村干部就看出刘强不只是为了省点路程。村委在村小旁边,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村民下地、出街、回家大都要经过这里。没工作的时候,刘强就站在门口,见人打招呼,得闲聊几句。很快,他就记住了大部分村民,村民也都知道省城来了一个刘书记。大家看新来的书记每天跟大家一样早起晚归,穿着朴素,没有架子,也就乐意操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跟书记说点家常。

再详细的数据也比不过实际的查看。为真正了解村情民意,刘强制定了一个计划,在半年内把全村14个村民小组、700余户家庭全走访一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房檐下、果林里、鸡舍旁,大家都能看到新来的刘书记走村串户,跟乡亲们边走边聊、边看边记。很快刘强就了解到不少有用的信息:全村地势较为平坦,虽然耕地超过2000亩,但每年抛荒地也不少;在家的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村里的村道年久失修,大家都盼望能有个方便的出行;怀郁高速穿村而过,附近10公里内有两个高速出口,村口的开建大道也正在整修提升,将把北部几个镇串联起来……

慢慢地,入户调查、闲叙问计成了刘强的一种工作方式和习惯。村民也渐渐知道,刘书记说好啥时候来家坐坐,除非有大事耽搁,要不然雷打不动的准时准点。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发展所需、生活所忧、村民所盼就像一个随时更新的报表,在刘强的心里无比清晰。

2024091214401726123243319007649.jpg

组织“祠堂夜话”

“谈话后来还出了升级版。”刘强介绍,他根据农村白天干活、晚上空闲的特点,利用村里的祠堂组织起了“祠堂夜话”,把一姓村民聚拢来喝茶聊天,老人家们都说好像回到了过去在祠堂开会的时光,干部、村民随机发言,大家热闹坦诚,不仅聚拢了人心,还解决了一些过去的矛盾问题。

在村里住得久了,刘强彻底融入了开明,村里的小狗遇到了都会跑过来摇着尾巴在他脚下绕两圈,他也打心眼里喜欢这里的清新、宁静和温暖。逢年过节,他也不回城了,干脆把家里的母亲、妻女都接到村里来,渐渐地家人和村民熟识了,村民把她们亲切地称呼为刘书记家的“四朵金花”,女儿们也是结交了一大堆好朋友,一到假期就催妈妈:咱们快去村里找爸爸吧。

越是深入了解,刘强反而越为难,开明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并没有明显优势,如何在致富路上突围而出、领先一步,这是他这个第一书记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什么才是适合农村的致富路?

农村的产业就应该根植于土地

在走访过程中,刘强了解到,村里以前也搞过一些种养业,但都没有规模,加上销路问题,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有在外务工的村民建议村里开手工作坊,成本低、见效快。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涉农工作的干部,刘强深知,农村要发展必须依托农业、土地才是长久之计。

目光瞄向村中的土地,那一马平川的沃野就像一张绿色的画纸,似有无限描绘的可能。

刘强想到了自己曾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家企业,这家农业发展公司立足优质农业种植、面向高端农产品市场,无论是品牌还是信誉都很有优势。他几次登门拜访,终于把公司老总请到村里,很快就签订了500余亩的蔬菜基地合作协议。事后,公司考察团感慨,土地、交通这些条件周边都差不多,但开明村有一个刘书记,这让公司有了“额外”的发展信心。

为了改善种植条件、体现合作诚意,刘强带领村“两委”干部挨个上门说服群众流转土地,见本来就抛荒的土地还有租金拿,大家都很支持,很快就达到了预期目标。刘强又发动群众在土地上找短板。年久失修存在溃坝风险的木村片区陂头(小型拦水坝)第一个进入他的视野,他积极协调资金和施工单位开展建设,赶在第二年春耕前就完成了修复;村里的郁冲水库建设标准不高,遇到大暴雨就会超警戒水位,他马上想到了自己熟悉的涉农资金,积极争取,很快郁冲水库就纳入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开工整修。

站在如今的水库旁,在青山环抱中,库水清澈,堤坝上的鱼鳞防波堤荡出层层细波,倒映在水中央的水闸房亭亭玉立,刘强意兴盎然,“这个水库保证了下游2000多亩农田的灌溉,彻底解决了发展后顾之忧”。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公司放心大胆投资平整场地,堆土起垄,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引进了羽衣甘蓝、苹果丝瓜、青梗散花、丝苗米等高端农产品种植,并就地雇佣了150多个村民在基地“兼职”。这些村里不曾见过的蔬菜为村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原来土地里真的能产“金子”。刘强掰着手指头算:去年基地生产优质蔬菜4500吨,年产值超3000万元,给村民们也发放劳务工资300多万元。

忙完种植,刘强又把目光投向了养殖,他自己总结为“抓了‘鸡冠子’、牵了‘牛鼻子’”。他利用全县大力发展杏花鸡产业的契机,组织发动41户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杏花鸡生态养殖,开发“开明土味”电商平台,推动杏花鸡和相关农产品上线销售,仅2023年便实现销售收入90余万元,带动养殖户和社员群众增收10多万元;采用“经济联合社+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补助+财政补贴+保险担保”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并推进首批近100头牛进场。

村民增收了,村集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通过出租山林并把季节性灌溉的水库挂网到农村集体三资平台实现增收,利用村委办公楼楼顶及村委广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开明村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2万元增加至2023年28.8万元。莫支书对此信心满满:“预计今年将突破50万元,村里就有更多的钱来改善和维护村里的公共设施了。”

脱贫户们在致富大道上也一起大步向前。有的流转了土地,有的在蔬菜基地务工,有的参加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有的养起了杏花鸡……




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

打造一个干净文明欢乐的和美故乡

村中漫步,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在我们面前立体呈现。宽阔的两车道柏油马路像丝带串起了几个自然村,两旁红色的仿古护栏与两边的房屋浑然一体,高耸的300多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庄的夜色,房前屋后和路旁的空地上都种满了风铃木,新修的戏台充满岭南特色,每走一段就能看到一个平整的停车场。

“过去可不是这样,”莫支书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村口的通行桥因为太窄每年都会发生事故,没有硬化的村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夜晚没有路灯,小朋友只能借着房间透出的灯光嬉戏运动,水沟里到处都是饮料瓶、塑料袋。”

有些变化村民的感受最直接。进到村民林大娘家,她把我们领到了厨房。自来水接到了灶台边,洗手台下一根污水管直接接入地下。原来村里进行了饮水设施改造,建了污水收集管网和3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了15个垃圾收集点,偏远山村也拥有了城里一样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说到这些变化,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多亏了刘书记,帮我们规划设计、争取项目、筹集资金。”

关于筹集资金,刘强也有自己的妙招,除了争取项目资金、用好村集体收入,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公益资金。“公益资金并非高不可攀,他们也期盼能找到好项目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的工作经验给了刘强自信,“只要有好的项目,设身处地考虑好‘两个效益’问题就能吸引他们的投入。”

正在攀谈中,“呼——”由远而近的螺旋桨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架旋翼无人机在空中时而慢飞、时而悬停。“这是我们的无人机巡查员,”莫支书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也是公益基金捐赠的,中山大学提供技术,通过无人机来对人居环境进行拍照、评分,只要设定路线和时间,无人机就能按时巡查、自动评分。”

“评分”这个词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一追问才知道,村里建立了数字乡村智慧治理平台,对人居环境建立了积分规则,积分可以在村里的“善治开明”积分超市兑换等价的物品。这样一来,村民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主动把房前屋后收拾的干干净净,家里的干柴都堆得整整齐齐。

一路走来,我们忍不住问刘强,他想建设的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刘强沉吟中回忆起自己的家乡,说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明显落后,人口外流、环境脏乱,像一个暮气沉沉的老人,而他梦想中的故乡应该是干净、文明、欢乐的。刘强相信人同此心,他也早已把开明村当做了“第二故乡”,一点点按照自己梦想中的故乡的模样来打造。

为了让村里充满欢声笑语,刘强也没少花心思。组织村春节联欢晚会、乡村趣味运动会、邀请艺术团体下乡进村演出,设置妙趣横生、农味十足的节目和项目。一位3年没有回家的村民感慨,“没想到自己家乡也能变得这么漂亮,更没想到乡亲们的精神风貌这么爽朗,村容村貌变化那么大。”

盘点过去的3年,刘强先后为村里引进落实各类帮扶项目20多个,争取财政投入、企业自筹和银行金融机构投入、社会公益捐助等各类资金投入,今天的开明村乡村更美了,产业发展了,群众也更富了。不久前,开明村也被评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在还正在申报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谈到未来,刘强豪情满怀:要依托平村炮楼等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唐朝状元莫宣卿在开明村的故事打造状元文化,利用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好田园旅游开发,成立强村公司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美好的蓝图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刘强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乡亲们“口袋鼓了”,更要“脸上笑了”、“心里甜了”。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