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2 作者:甘肃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2020 年8 月,甘肃省财政厅、省扶贫办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联合工作组,赴会宁县、岷县、张家川县、秦州区等4 县区,就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并对全省13 个市州涉农资金整合情况进行了调研。基层普遍认为,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是政府部门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从“撒胡椒面”到“握指成拳”的重大变革,有效破解了资金“条块化、碎片化”的束缚,解决了资金分配“下毛毛雨、撒胡椒面”的问题,赋予了基层更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聚合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持续深化涉农资金整合
2020 年8 月,甘肃省财政厅、省扶贫办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联合工作组,赴会宁县、岷县、张家川县、秦州区等4 县区,就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并对全省13 个市州涉农资金整合情况进行了调研。基层普遍认为,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是政府部门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从“撒胡椒面”到“握指成拳”的重大变革,有效破解了资金“条块化、碎片化”的束缚,解决了资金分配“下毛毛雨、撒胡椒面”的问题,赋予了基层更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聚合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持续深化涉农资金整合 (一)定制度,建机制,牵起整合“牛鼻子”。2016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印发后, 甘肃省及时制定了实施意见,按照“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对省级12 个部门管理的中央17 项、省级12 项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由县级政府依据脱贫攻坚规划自主安排使用。每年按照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通知,结合省里的工作实际,明确部门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指导试点贫困县制定涉农整合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部门分工、操作程序、资金用途、监管措施、绩效评价等,覆盖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的全过程,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做到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成立了脱贫攻坚资金保障专责组,省财政厅为专责组牵头单位,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制定了资金保障专责组工作办法,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及时组织调度资金保障工作 ;专责组工作专班不定期组织召开成员“碰头会”和汇报会, 研究解决资金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措施,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资金保障专责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要求12 个省级涉农整合资金主管部门和各地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整合政策规定, 省级下达的整合资金不得指定与脱贫攻坚无关的任务要求,资金不得“戴着帽子”下,绝不允许“软抵制”;要求贫困县按照“应整尽整”的原则,根据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任务,统筹使用包括市县资金在内的涉农资金,切实防止“数字整合”“形式整合”。 针对一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接不住、管不了、用不好”的问题, 加大培训督导力度。省财政厅、省扶 贫办每年采取视频培训或分片培训方 式,对13 个市州、75 个贫困县分管工作的财政局长、扶贫办主任,主管业务的科长、股长,就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进行解读,对基层存在的问 题疑惑逐一答复,指导贫困县干部进 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政策水平和实战技 能。建立厅级领导包抓市州、处级干部包抓贫困县的工作机制。省财政厅 明确7 名厅级领导每人包抓2 个市州、130 多名处级干部包抓贫困县,采取电话、QQ、微信和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指导贫困县整改问题,履行涉农资金整合主体责任,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做好脱贫攻坚相关工作。 贫困县定期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对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方案制定等重要事项进行决策,统筹解决项目资金整合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相关部门规范使用整合资金。如 :定西市所辖贫困县成立了由县(区)长任组长的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和“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化解贫困县“不愿整”“不敢整”的疑虑。 (二)重整合,聚资金,充实攻坚“弹药库”。在资金分配上严格执行增幅保障政策,落实政府扶贫投入力度要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要求,将 脱贫攻坚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因 素,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为了确保分配给贫困县的每项涉农整合资金均 到达增幅保障要求,省财政厅及时对省级有关部门的涉农整合资金分配计 划进行审核,安排给贫困县的资金没有达到增幅保障要求的,函告部门, 调整计划,补齐增量 ;每季度对整合资金分配下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资金整合进度和增幅保障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县区调整完善整合资金实施方案。2018—2019 年,省级12 个主管部门分解下达到贫困县的中央17 项涉农整合资金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切实落实“省负总责”的要求, 对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方案进行“双审”,指导贫困县围绕年度目标任务, 以重点项目为平台,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应整尽整”,不断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的编制质量。从2018 年开始,每年3 月、 8 月,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牵头会同省级涉农整合资金主管部门,“一对一”“面对面”审核和指导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扶贫等行业部门审查项目安排情况 ;对“应整不整”、没有“跨类别使用”、方案编制不规范、资金项目要素不全、超范围使用资金等问题形成书面审查意见,督促贫困县认真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完善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的项目上,切实把短板补起来,把弱项强起来,提高整合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贫困县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方案编制上,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依据脱贫攻坚规划择优建立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和最准确的对象 ;在整合程序上,县财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可整合的项目资金额度,涉农部门提出本部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意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财政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整合资金分配方案,县政府对财政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审核, 提交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 三)严监管,保安全,筑牢资金“防火墙”。2018 年,省政府印发 《2018—2020 年深入推进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既要整合、更严管理”的原则, 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防止借整合资金名义变相提高补助标准、面面俱到和“乱作为”现象发生 ;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和公告公示制度,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 ;充分发挥扶贫、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 加大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力度。提请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了《甘肃省扶贫资金监督管理追责办法》,按照“ 谁主管专项、谁分配资金、谁负责监管”“谁使用资金、谁负责绩效”的原则,从省级到乡村,逐级、逐部门明确涉农整合资金等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职责,规定对资金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58 种情形进行问责,构建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监管,覆盖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监督问责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月报约谈制度,加强整合资金支出管理。督促贫困县及时报送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支出进度,了解掌握各地的支出情况,适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县区进行约谈,分析问题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019 年开始,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聘请第三方机构,采取“五查五看” 的办法(即查资金流向,看资金使用是否精准 ;查资金流量,看资金有无挤占挪用闲置浪费 ;查资金流速,看资金有无拨付迟缓或以拨代支 ;查监督管理,看有无违纪违规使用资金造成严重损失浪费 ;查责任落实,看监管责任有无缺失),对贫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中期绩效评价。各试点贫困县制定出台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原则,实行县级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即脱贫攻坚计划公开、统筹整合资金方案公开、资金安排使用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日常监管和事后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整合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同时,把绩效管理作为提高脱贫质量和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关键措 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 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绩效体系。如 : 张家川县对项目资金主管部门开展涉 农整合资金绩效评价。县财政局负责指导,县扶贫办负责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自评、再评价等,评价结果纳入 各部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实绩考核,工作开展好、资金使用效 益高的乡镇,在规划扶贫项目时给予 优先支持 ;对整合成效突出的部门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对不按规定使用项 目资金,擅自调整或变更项目实施地 点、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进度严 重滞后的,县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整 改 ;对以整合为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对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按照 有关规定给予追责。切实筑牢资金的 “防火墙”,确保整合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四)保攻坚,补短板,用好资金“摘穷帽”。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18 年以来,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坚之所在”,甘肃省把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整合资金的占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扶持产业发展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调整整合资金投向,将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70% 以上的其他整合涉农资金都安排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到人扶持项目,其中70% 以上的到户资金原则上用于“一户一策”工作梳理出来的种养业和光伏扶贫等产业增收项目。一方面促进整合资金“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另一方面使贫困县涉农整合资金进一步聚焦产业扶贫,努力弥补短板,建立贫困农户产业增收长效机制。2018—2020 年,75 个贫困县累计整合用于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涉农资金407.28 亿元。各市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坚持现行扶贫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2019 年,定西市围绕减贫17.76 万人,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漳县、渭源县5 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这一目标,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3.31 亿元,较上年增加10.17 亿元,增长44%。整合资金精准安排用于冲刺清零短板弱项以及“两不愁、三保障”涉及的农户产业扶持、资产收益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安全住房建设等重点扶贫项目。2020 年,全市围绕“ 减贫 4.16 万人, 通渭县、岷县两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这一目标,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1.17 亿元。主要安排用于农户产业发展18.0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3.15 亿元。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在点滴的变化中不断提升。 目,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模式,按照“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要求,建立集中连片、机械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县筛选确定了70 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4.3 万亩,共带动全县农户1.3 万户(其中贫困户7466 户)。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 新认证绿色食品3 个、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10 个,全县党参、黄芪GAP 认证面积达到6900 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4.1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10 个、绿色食品累计达到6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 个。 (三)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通过专项培训、订单培训、基地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与水平。如: 渭源县2018 年投入统筹整合资金1885.3 万元用于各类劳动力培训,开展各类培训7532 人,开展农民技能鉴定494 人,取得技能鉴定合格证书258 人。 (四)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股份合作、产业捆绑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增收。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利用各级项目资金,采取“三变”改革入股分红等措施,全面消除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如 :秦州区2019年安排整合资金300 万元,作为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到秦岭镇关砚村秦润源专业种植合作社按7% 的标准分红,每村每年分红3.5 万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提供菌棒、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现场走访该合作社长期务工的关砚村贫困户马玉霞, 每年务工10 个月左右,每天务工收入90 元,月收入 2700 元左右。马玉霞说,合作社吸纳自己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解决了实际困难,生活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虎林村贫困户袁保玉是二类低保兜底户,家有5 口人,该合作社为其提供300 个菌棒,供其发展平菇种植产业,并给予技术指导和订单收购,预计年收入可达3000 元左右。 责任编辑 韩璐 群众生产生活极大改善 截至2020 年底,甘肃省75 个贫困 县累计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922.18亿元,年均增长30.32%,有力支持了全省脱贫攻坚进程。甘肃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20 年底,全省552 万建档立卡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7262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58 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 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通过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解决了以往涉农资金“小”“散”“乱”的问题,形成集中投入、重点推进的新格局, 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脱贫攻坚的补短板上,用在了老百姓最需要、最期盼、受益最大的项目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显著改善。 (一)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涉农资金整合,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如 :会宁县2020 年整合涉农资金安排道路硬化高垫涵项目1.16 亿元,极大缓解了农村道路欠账大的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03 亿元,解决了脱贫攻坚期内农村人饮安全资金缺口问题 ;挂牌督战村199.3 万元,用于刘寨镇元淌村、汉岔镇塔岔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 ;以工代赈项目394 万元,用于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点排洪治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村庄清洁3131.84 万元,有效解决全县各村村容村貌整体状况 ; 高标准农田建设9135 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及滴灌高效农田建设,改善地力,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二)产业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按照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的要求, 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如 : 渭源县2019 年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00 万元用于种植业扶贫项狠抓政策落实
贫困山乡巨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