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1 作者:王雍君
[大]
[中]
[小]
摘要:
见之于书名的公共经济学 20 世纪60 年代初正式产生于美国。20 年后, 一些学者相继把多种西方版本的公共经 济学著作译为中文引进中国。尔后,国 内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编陆续出 版了多种中国版的公共经济学教科书。 学者们的这些努力,对于西方公共经济 <...
见之于书名的公共经济学 20 世纪60 年代初正式产生于美国。20 年后, 一些学者相继把多种西方版本的公共经 济学著作译为中文引进中国。尔后,国 内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编陆续出 版了多种中国版的公共经济学教科书。 学者们的这些努力,对于西方公共经济 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无论西方原版还是中国学者改编翻版的 公共经济学著作,从理论体系和基本内 容方面都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即 与现代财政学大量重复交叉。对此,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陈共先生 22 年前曾在一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目 前的公共经济学”由于“内容并没有超 越作为公共财政深化和发展的现代财政 学”而“名不符实”;同时表示“赞同建 立一门名副其实的公共部门经济学,这 门学科要切实以公共物品为研究对象”, “深入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领域,“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这样一门公共经济(管理)学恰恰是 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是财政工作者的必 备知识。”可喜的是,陈共先生所提倡 和赞同的这样一种“名副其实的公共部 门经济学”,终于随着齐守印博士所著《新公共经济学要论》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 2020 年 5 月推出而面世。
《新公共经济学要论》是遵循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要求,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行认真研究的成果,既致力于解决现存公共经济学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与现代财政学大量重复交叉的问题,更着重针对现存公共经济学存在的其他主要缺
陷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创新,由此创立了从研究对象、理论主线、主要内容、体系架构到研究方法、学术范式、基本观点等都独具特色的公共经济理论,即可以将其称为“新公共经济学”。那么, 这本书与目前国内外通行的各种版本的公共经济学教科书相比,或者说它所承载着的新公共经济学与现存的公共经济学相比,究竟新在何处?笔者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此略抒己见。
(一)以公共物品为核心范畴和理论主线,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石构建整个理论体系。在现有公共经济学中, 提供或生产公共物品♘是广义政府众多职能中的一项。既然如此,公共物品就难以成为这门学科的核心范畴,对公共物品的研究就不能成为它全部理论的主线,公共物品理论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与此不同,《要论》通过对公共物品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界定,将广义政府的所有合理职能统统归结为受托提供(生产和再生产) 并监管公共物品,依此建立起一整套公共物品基础理论。继而,以此为基石循序展开论述公共物品再生产过程及其赖以进行的公共经济生产方式,进而分析阐述公共经济的财务、资产、体制、政策和运行规律。这样,整个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就从原来以财政收支、预算、政策、体制等主要板块构成,转变为由公共物品基础理论和公共经济再生产、生产方式、财务、资产、体制、政策、规律等理论板块构成,从而实现了公共经济学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的系列创新。于是,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共经济学与现代财政学在理论内容和体系架构方面大量重复交叉问题,为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特别是财政学在合理分工条件下并行不悖地深化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
(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对公共经济学的思想理论内容实施系统改造。《要论》在批判地吸收现有公共经济学合理内核的同时,着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人民民主论等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公共经济学的几乎所有范畴、定理和规律进行了扬弃性分析界定,改造了公共经济财务论、资产论、体制论、政策论,创建了公共经济再生产理论、生产方式理论和运行规律理论。譬如,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立论基础,论证阐述公共物品承载公共利益的本质特征,并分析公共物品特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将公共经济财务循环作为公共物品的价值再生产过程和公共经济机体生存发展的血液系统加以研究;将公共经济资产作为公共物品再生产的生产力客观要素或公共物品的物质承载体进行分析讨论;将公共经济体制作为公共经济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分析其框架体系,论述其构造机理和优化方向; 将公共经济政策限定于支配公共经济资源配置、监管行为方略范围内,而不是等同于一般经济领域的公共政策,并着重分析论证保持公共经济政策理性的重要性和包括优化公共选择机制在内的实现条件等。至于书中通过分析论述建立的公共经济再生产、生产方式、
运行规律理论,则更是作者将马克思独创的《资本论》范式运用于公共经济学研究所产生的全新理论成果,填补了公共经济理论研究的空白。其中, 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引入公共经济理论研究,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公共经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内在的特殊矛盾, 不仅作为公共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而且作为构建公共经济体制、优化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分三个层次系统阐述公共经济规律,特别是以马克思关于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从社会总劳动时间和社会总产品配置视角分析公共物品最佳供给条件以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以此作为论证和阐述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之间合理切割使用资源规律、以及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主要依据。如此等等,均可谓极具启迪意义。此外,《要论》还在末尾专设一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经济思想理论的总体构架。
(三)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体系的中国化。一是总结中国公共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解析中国公共经济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努力破解中国公共经济暨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难题。二是梳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学者提出的公共经济思想理论观点, 将其中合理内容融入公共经济理论体系,尤其是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视角下阐述的一系列公共经济思想充分吸收到公共经济理论中来,实事求是地体现中国人的公共经济理论创造和国家治理智慧。三是在公共经济理论的阐发和表述方面,尽可能使用中国人习惯而易懂的重要案例和话语体系,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四)着眼于服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根本需要确定公共经济理论体系创新研究的内容,遵循实事求是的治学逻辑和有的放矢的治学态度,增强公共经济理论研究的务实性。《要论》注重加强对公共经济内外部联系的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有利于发挥公共经济理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的服务功能;以深入分析公共经济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矛盾为基础,强化对公共经济体制、政策等各侧面和公共物品再生产各环节管理、监督领域现存弊端的揭示,从机理和机制层面深入分析其症结,从理论
与方法层面提出基于科学论证的破解思路和方案,则更为直接而有效地为深化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公共经济运行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服务。同时,注重从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研究思考公共经济的治理之道;从覆盖公私两界和横跨各部门的全局视野,通观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相互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内在联系,统筹把握横向各部门之间和纵向各层级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关联,悉心探寻引起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与矛盾的公共经济缺陷之因,尔后有的放矢地从改革完善相关公共物品供给角度提出有效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增进人民福祉的深思远虑,谋划设计优化公共经济体制与政策之方;以统筹兼顾、周密安排的系统思维,拓展完善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因此,可以说,《要论》不仅揭示公共经济领域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机理,而且特别重视对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历史课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推进公共经济实践创新的思路与建议。
总之,《要论》以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为根本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经济学范式为指导, 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的公共经济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创新性改造,初步构建起一种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晰、理论内容科学、体系结构完整,足以成为独立学科,且颇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新公共经济学。正因如此, 尽管该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层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推敲、斟酌、探讨和完善之处,但它所具有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参考价值却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