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沂市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发展基础薄弱,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两个主战场之一,脱贫任务十分艰巨。2015 年底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时,全市共有贫困重点村568 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5.5 万户、贫困人口44.2万人,均占全省的1/6,贫困发生率为4.85%。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切嘱托,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孟良崮战役”。“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努力彰显财政之志,展现财政之为,贡献财政之力。” 临沂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矫晓斌说。目前,全市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19 年底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
旅游扶贫助推乡村振兴,村民由“走不出去”到“不愿走出去”
压油沟是省定扶贫重点村,坐落于兰陵县西北部的大山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民居建筑为传统石板草房,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代表,但因长期受地理环境影响,交通闭塞, 农业生产落后,村集体收入为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空壳村、落后村。全村共有76 户、
276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 户、81 人。
2015 年以来,响应精准扶贫号召,结合压油沟村地理地貌及经济开发现状,财政部门统筹整合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累计投入10 亿元, 将压油沟村打造成一个集湖光山色、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坊、红色
教育、传统民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文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国家4A 级景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国家级“公司+ 农户”扶贫试点项目。2017 年7 月景区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突
破16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 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 年10 月,在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旅游扶贫论坛上,压油沟村还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村民海燕一家在压油沟村旅游开发前,靠打零工为生,没有创业的机会,2013 年被评定为贫困户。直到压油沟风景区开发,海燕在景区内有了一家小小的作坊——“老咸菜坊”,一家人用最传统的做法晒大酱、腌咸菜,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食材新鲜,一开卖就引来游客排队抢购。海燕一家的
咸菜生意越来越火,年收入达到20 万元左右。
2020 年以来,“老咸菜坊”通过电商网络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40 多个地区。“现在我们一天的最高收入有2000 元,带动周边10 余名妇女就业。我们还要拓宽销售渠道, 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共同脱贫致富。”海燕说。“老咸菜坊”还被评为2019 年度“兰陵县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县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
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馆长王经臣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八路军115 师八连英勇抗击日寇营救百姓的故事。村里已经90 岁高龄的王克昌老人就是那场战斗的亲历者。在这场战斗之后,八连被授予“钢八连”称号,王克昌老人成为了一名“老支前”,朱村更是成为了“支前模范村”。2013 年11 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看望了王克昌老人。
浩浩荡荡沭河水,绵绵密密柳林风。朱村以红色文化为主、以历史和水乡文化为辅,先后建成了朱村抗日烈士陵园、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展馆,每年接待游客几万人,成功创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属于这里的红色记忆将继续照亮明天的美好生活。
产业扶贫启动稳定脱贫新路径,帮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多方筹集, 2016 年以来已累计落实财政扶贫投入资金55.08 亿元,先后建成2845 个产业项目,涉及电商、光伏、加工业、旅游扶贫、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带动48.9 万贫困群众增收,2019 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912.5 元。
探索产业项目科学选择路径,提出“立足村级实施、适度乡镇统筹、探索县级整合,贴近农业、农村、农民、贫困户”的发展思路,推广优势产业开发型、业态融合发展型等“七型”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产业项目质量、发展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红嫂家乡”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着600 年历史, 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民居多达367 座。随着地标性建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拔地而起,常山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好莱坞”,《沂蒙》等400 多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
常山庄村是省定贫困村,影视产业的发展成为常山庄村的脱贫“利器”。随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建设,拍摄剧组不断增多,群众演员需求量不断增加,最多的一部影视剧需要上千名群众演员,不仅常山庄村民当群众演员,外村的也来了不少。谈到当群众演员的收入,67 岁的村民刘乃秀说一天能挣四五十块钱。“在自己家门口演戏,一个月能挣1000 多块钱,剧组还管饭。俺家孩他爹最多时一个月当群演收入 3000 多元。”不仅村民成为影视剧中的常 客,就连村民饲养的牛和驴也在一些影视剧中亮相。“剧组用一天给养殖户150 元,比群众演员价格都高。” 刘乃秀说。
在沂南县岸堤镇兴旺村的荒地上,光伏电站格外显眼 :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配电室内, 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 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电网。
尽管光伏发电不需要人出一分力,67 岁的兴旺村村民马炳全还是每隔些日子就要爬上屋顶查看一下, 用特意制作的工具擦拭光伏发电板。“人家电工说了,板子干净了发电多。俺家一共有20 块板子,平均一天能发22 度电,赶上太阳好、天长的时候最多能发30 多度电,这次结算收益给俺
发了足足1000 块钱,可不是屋顶上长出‘摇钱树’了么!”在沂南县,像老马一样受益于光伏扶贫政策的贫困户有23000 户。
沂南县光伏扶贫工程启动后,本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打破村、乡镇等地域限制,由县政府牵头统筹贫困村、贫困户利用相对较近又平坦的空闲场所、荒山缓坡等未利用土地,通过跨区域安装的模式,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沂南县共有光伏扶贫项目45 兆瓦,规模较大。作为山东光伏扶贫的重点地区,临沂光伏扶贫电站主要位于沂南、平邑及蒙阴等县贫困山区,光伏扶贫电站数量及装机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2017 年至2019 年,沂南光伏扶贫共计发放资金1.3 亿余元,持续惠及该县建档立卡行政村296 个,贫困户23000 户。截至2019 年底,所有光伏扶贫村、扶贫户均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