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当前不断上升的信息化科学技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深远。数字金融发展不断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不能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属性,但在技术广泛使用过程中,使得金融服务触达广度和使用便利方面超越了传统方式,也使得技术风险很可能被放大或与其他风险相关联并逐渐累积,挑战着传统金融系统体系。
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不能变
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调和发展是大趋势、大潮流。在变革之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的业态,却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风险属性,扎根社会经济实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金融科技转型过程要始终固守金融本源,离开金融本源的科技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科技给金融企业带来了众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传统型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大势,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寻求进步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理性认识自我,金融科技虽然是“先进武器”,而企业自身有没有承接的基础能力,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是否偏离了金融本源。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主要生产要素
“零接触式”金融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迎来发展机遇,也让金融企业深刻认识到在“零接触式”背后起支撑作用的金融科技的巨大力量,线上服务途径就是靠数据。2020 年4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个生产要素领域阐述了改革方向,其中, 数据首次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位列其中。信息化系统是金融企业数据资产化管理和数据价值转化的承载平台, 能够通过聚合和治理跨域数据,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为中前台业务的创新和迭代赋能。在数据生产要素时代, 金融企业若要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 就需要抓牢“数据”这个牛鼻子,以业务赋能在数据上,建立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统筹体系,建立清晰的数据战略,完善演进式架构,一以贯之地持续迭代建设。
加强数据信息应用、共享和安全保护。金融科技发展创新也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性风险,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风险评估的同时,更应重视身份验证、网络安全防御、隐私保护的建设,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数据共享。金融企业虽然在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业务交易数据,但总体来看,量和质亟待提升。其中,量的层面存在数据储备不足、积累不够的问题 ;质的层面存在数据离散化、碎片化、业务定制化的问题。数据的积累、引入、清洗、治理、安全更加重要,强化数据的集中化、标准化、通用化,是必修之课。
顶层设计是金融科技实现的统领
金融企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业,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企业要从顶层进行谋划和布局,才有能力协调统筹、集中力量把企业打造成高起点、高标准科技型和服务型的金融企业。应充分利用成熟技术方案,周密规划,统筹协调,构建符合现实需求、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精准施策的信息应用平台。抓住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前台、中台、后台,以“一盘棋”“一股绳”的全局思维,明确战略定位,自上而下强力推进。在战略转型中,你选择什么,就会靠近什么,就会大概率成为想成为的角色。从战略层面,确立金融科技转型的定位和方向,能够

在全面客观认识自身的基础上,系统思考整体转型策略和路径,统筹集中有限资源消除痛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在组织架构方面,更有利于构建开放、有韧性、敏捷的组织和团队 ; 在人才支撑方面,更有利于构建部门、项目的双轨制,将员工从岗位上解绑, 逐步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专家 ;在数据化建设方面,有利于构建企业级的数据管理架构,统筹兼顾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和数据运营等方面内容。
IT 架构是金融科技的操作平台
金融企业越来越多的业务从线下发展到线上,随着互联网端的业务量的持续增长,金融企业对系统性能、系统可用性要求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金融需求的迭代更新也越来越快,业务上线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传统垂直烟囱架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业务系统在可用性、负载性能、成本、扩展性、业务系统迭代更新的要求。业务系统逐步向微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从IT 治理、应用架构、信息数据使用、技术标准和基础架构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安全管控体系是金融科技赋能的保护屏障
金融科技无论怎么发展,也都不能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也都存在金融安全的挑战,金融科技高度发达更容易引发金融领域自我循环、放大杠杆、积累泡沫,更容易混业经营,形成垄断。这些都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建立数据资产统一服务要关注新《个人信息
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对相关对数据使用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管控体系,确保合规。要采取技术措施,在数据传输、存储、使用时将对数据进行加密、匿名、脱敏、水印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性。金融企业应秉承传统时代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进风险管理水平精细化,筑牢风险防控基石。如推进资本管理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充分挖掘存量客户数据价值,将智能风控成果应用贯穿客户评分准入、预警、后期管理等全生命周期 ;更加审慎地研判内外部风险形势,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做好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工作。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