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0 作者:吴强|杨小丰|沈晓雅|陈明生|茅秀琳
[大]
[中]
[小]
摘要:
浙江湖州 : 全力建设“重要窗口”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美丽 乡村首个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地和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先行创建市,浙江省湖州市始终坚持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 中之重,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总抓手,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 要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目前,市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乡村 示范县均实现全覆盖,颁布实施全国 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 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平均发展水 平居全省第一,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 合评价实现“六连冠”,2020 年城乡居 民收入比缩小到 1.66:1。
(一)以规划为引领,绘乡村振兴之“景”。早在2006 年起,湖州就与浙江大学创新开启了市校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
浙江湖州 : 全力建设“重要窗口”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美丽 乡村首个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地和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先行创建市,浙江省湖州市始终坚持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 中之重,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总抓手,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 要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目前,市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乡村 示范县均实现全覆盖,颁布实施全国 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 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平均发展水 平居全省第一,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 合评价实现“六连冠”,2020 年城乡居 民收入比缩小到 1.66:1。
(一)以规划为引领,绘乡村振兴之“景”。早在2006 年起,湖州就与浙江大学创新开启了市校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谋划制定了“1381 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八大工程,推进100 项以上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2010 年和2016 年,相继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明确了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党的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湖 州制定了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 区行动方案,明确实施乡村产业提升 等“六大行动”,努力推动乡村振兴走 在前列。编制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农村综合改革设计了一系列载体,促进工作落实, 为湖州乡村振兴绘就了美好蓝图。
(二)以产业为支撑,固乡村振兴之“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现代农业“4231” 产业培育等发展计划,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大工程、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狠抓结构优化、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新增长点培育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4 家、挂牌上市农业龙头企业9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5 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64 家。特别是持续开展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工作,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以农家乐、洋家乐和美丽村庄经营为重点的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养老、健康养生等新业态逐渐兴起,2020 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783 万人次,业务收入80.4 亿元。
(三)以环境为底色,塑乡村振兴之“形”。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乡镇、示范带、村和美丽庭院“五美联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率100%,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带31 条,市 级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全面推动治水治气治矿治土治废向农村延伸,纵深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构建了城乡卫生 “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生活污水“一根管子接到底”等有效机制,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99.6%,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93.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规划保留村应治尽治,受益农户29 万户、受益率90% 以上。全市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商品温室龟鳖养殖实现全域清零。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7 个、国家级生态村2 个,绿色发展指数连续3 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以改革为动力,赋乡村振兴之“能”。早在 2010 年,湖州就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承担多项“国字号”“省字头”的改革试点任务。这些年,湖州深化改革创新,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改革方面,建立全国首个农民学院,培育农村实用人才9.97 万人、高素质农民 1.65 万人。首创“1+1+N”产学研一体化农推联盟, 实现农业主导产业、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 ;制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引进培育“五类英才”近 1 万人。在农村“三权”改革方面,在全国首创基于“三权分置”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率先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全国首宗农业“标准地”在安吉成功出让 ;全市村级集体资产股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确权发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完成,开展农村产权交易5519 宗、金额超13 亿元。在“三位一体”改革方面,市区县乡镇农合联组建实现全覆盖。在城乡体制改革方面,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33 项制度全部并轨。
(五)以文化为传承,铸乡村振兴之“魂”。持续筑牢农民的精神家园,
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制定实施了湖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成立全国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院,构建了1 个市级指导中心、6 个区县实践中心、116 个乡镇(街道) 实践所、1083 个村级实践站、9295 个实践基地的“一六百千万”文明实践工作网络。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1 个、省级文明村镇128 个、市级文明村镇433 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实现创建全覆盖。全面推进“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02 家。同时,大力挖掘具有湖州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建立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重点加强6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60 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创建实现区县全覆盖。
(六)以民生为根本,显乡村振兴之“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延伸,城乡公交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各区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均达到5A 级。提前完成农村饮水达标提标三年任务,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区县和乡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规范化率90.3%,成功获评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区域性同标,每人每月达873 元。特别是把村强民富作为着力点,先后实施促进农民增收、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强村等行动计划,全面消除了年收入4600 元以下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 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消除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任务完成80.8%。
(七)以稳定为底线,护乡村振兴之“安”。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工作底线,全面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步伐。持续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创建整乡推进示范乡镇(街道)党(工)委22 个、市级先锋示范村党组织226 个 ;持续开展农村平安系列创建,大力推广安吉县“村村通、村村看、村村响、村村用”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实现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不断健全“综合指挥中心+ 四大平台+ 全科网格员”运行机制,网格覆盖率、网格整合率均达100%。建立推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全面推行村社干部集中办公,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生产性开支村级公务卡结算全覆盖。全市已认定省级善治示范村123 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56 个。
(八)以共建为路径,聚乡村振兴之“力”。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注重坚持以党政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不断汇聚美丽乡村建设的磅礴之力。在组织领导上, 市里建立了由市级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分别任组长的“一个领导小组、六个工作组”的组织体系,各区县建立了相应领导体系。在政策推动上, 市、区县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中心镇村培育、财政金融扶持等出台支持政策,在考核设置上区分内容设置区县个性化指标,将乡村振兴内容纳入区县“互看互学互比” 活动。在财力保障上,坚持将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三农”工作,2006 年至2020 年, 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030 多亿元。同时,注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农民和村集体自主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以市校合作共建为龙头,带动军民共建、村企合建、部门联建、群团参建,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湖州美丽乡村建设。
2020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和湖州考察,赋予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总书记在余村考察时指出,当年在浙江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在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可以作为一个示范。湖州市委对标“乡村振兴全国样板” 的新目标新定位,提出要努力成为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示范样本,加快打造湖州乡村振兴10 个方面重点标志性成果。
(一)率先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以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人文乡村发展行动、善治乡村推进行动、乡村民生优化行动、制度完善行动”等“六大行动”为抓手,全力打造“农业全面现代化、农村环境全域美丽、农民生活全民幸福、农业农村要素全效流动”
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率先推进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锚定美丽乡村标杆、绿色产业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样板、善治乡村模范、城乡融合示范五大战略定位,全力推进整市创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率先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要求的实现,率先提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坚持“绿色健康、片区协调、村为主体、共建共享、党建引领”,以“统一规划、错位发展、共建共营”为路径,组团式打造“片区环境生态美、产村融合发展美、村强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内在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
(四)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余村经验”批示精神,深入推广“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八个村”建设,全面推广五四村“数字乡村一张图”。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矛 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加快提升矛盾调解中心规范化运行和 村级站点建设,整合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场所,深化乡村“最多 跑一次”改革。
(五)深入推动农村各项改革集成。突出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加快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重点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确认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 ;推进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下欠发达村 ;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提升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运行水平,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长效管理监督机制 ;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
(六)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制定《农业“标准地”项目审批管理操作流程和有关要求》,各区县按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数量1:1 配套,破解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用地困难, 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湖州经验”。
(七)深入开展“两进两回”行动。为推动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大力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等四大行动,建立“1+4”组织保障体系,设立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以要素集聚赋能乡村振兴。
(八)率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监管。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建设目标,创新形成“农村物业管理”“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出村”等分类模式,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智慧化系统建设,对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实行大数据监控、全流程管控,最终实现垃圾可溯源, 形成权责一致的体系,并将村民分类情况纳入诚信系统。
(九)率先推进数字乡村示范市建设。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打造一个全市“三农”协同应用平台,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推进X 个应用场景,系统构建数字乡村“1+3+X”湖州模式,并以点带面推进区县村级数字化建设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十)深入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持续擦亮“中国淡水渔都”“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和“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等渔业金字招牌,实施新一轮渔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水产饲料加工业、休闲渔业、渔业机械装备服务业、水产品流通业,打造渔业大数据平台,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财政局湖州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