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闭环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监管
财政部安徽监管局
2019年新“三定”实施以来,财政部安徽监管局始终坚持系统性观念,注重预算监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将闭环监管理念贯穿
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各环节,监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把握四方面特性,创新闭环监管理念
一是注重系统性。不孤立和分散看待任何一项监管工作,无论是预算管理中各环节的工作,还是与财政部各司局的对口工作,安
徽监管局都全面、联系地看待和开展。
二是注重整体性。善于从部门预算管理整体出发看待局部监管问题,也善于借用监管中发现的局部问题分析反映整体预算管理情
况。
三是注重协同性。做好预算监管各环节之间的控制和反馈,使其相互促进、制约和影响。
四是注重有效性。重视监管结果的利用反馈,促进规范完善,促进预算管理质量和水平螺旋式提升。
围绕四方面重点,构建闭环监管机制
一是围绕三条主线构建闭环监管。分预决算管理、资产配置、预算绩效管理三条主线同步推进属地 609家中央预算单位财政预算
闭环监管。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报—绩效评估的预算管理闭环监管主线,在各个环节联系和制约之中,推动预算管理
水平的螺旋式提升;建立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监管主线,全流程监控资产的适配、经济和效率;建立项目绩效
目标设置—绩效目标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的部门项目绩效管理闭环监管主线,突出目标导向,强化成本效益观念。
二是以数据库建设夯实闭环基础。搜集整理 33家预算单位的近 3年部门决算数据和部门预算数据,设计 11套汇总分析表,掌握
预算单位预算规模、收支结构、项目管理等方面基础信息,初步建立驻皖中央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并对其收支结余、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预决算对比、收支人均、资产规模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和多维度的汇总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苗头性、倾向性的问
题和情况,为进一步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审核等环节的闭环监管夯实数据基础。
三是注重环节关联形成相互制约。将预算编制作为预算执行监控重要依据,发现无预算安排的支出事项等严格督促整改,坚持挖
掘预算监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做好预算监管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审核等各环节之间的控制和反馈。如在决算审核中,将
决算主表数据与“二上”预算批复进行严格比对,查找是否存在超预算收支问题;日常监控中,将银行账户监管和授权支付监控挂钩,
比对账户信息与授权支付信息,查处违规问题,并采集银行账户年度资金流量和余额,摸清预算单位存量资金。
四是夯实审核与整改并重理念。转变重审核轻整改的模式,兼顾审核问题查找和整改落实,针对审核发现的每个问题,纠偏肃纪,
协助所审核单位制定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并注重推进其他预算单位同类型问题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方式共享,形成问题审核和
整改的监管闭环。如面对审核发现的需要长时间整改落实的问题,开设“病历”,制定回头看方案,长期跟踪,确保问题整改件件有
落实、个个有回音。
突出四方面工作,逐步提升监管成效
一是打通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如在决算审核中,结合预算审核、账户管理、授权支付监控、过紧日子情况跟踪、日常财会监督
等,分析部门决算的编报和列报情况,真实完整反映预算单位预算收支管理;账户年检中,与国库授权支付信息进行比对,查找未备
案账户、过渡账户以及有关预算单位未开立零余额账户情况;结合账户监管中发现的有关新情况,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印
发进一步加强中央驻皖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的通知,建立与人民银行的联合监管机制。
二是由点到面,监管成效突出。如利用国库授权支付信息,跟踪监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和过紧日子
要求的督促纠正并及时报财政部,相关一级主管部门对安徽监管局指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和严肃批评,在系统内起到警示和规诫作用;
动态统计预算支出数据并与上年及当年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取得的成效以及非刚性项目支出压缩情况,及时召开过紧日子落实情况座谈会,交流经验,互鉴举措;针对决算审核发现问题,类推其他预算单位查找有关单位在预算口径、支出规范、项目指向、资金绩效方面共性问题,提出重点监管建议。
三是环节相扣,实现精准监管。将预算编制作为预算执行监控依据,发现无预算安排的支出事项、项目支出中列支日常管理及运行费用、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未经批准和预算安排捐赠等问题严格督促整改。在审核项目预算时,采取查看当年、回看上年该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方式,对于支出内容不合规、不合理的在预算中予以调整。
四是反馈报告,服务预算管理。围绕疫情防控、过紧日子等主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10余篇。如就发挥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主导作用开展专题调研,发出并收回调查问卷 500余份,为在预算执行监管和决算审核中更好地履行财会监督职能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持续跟踪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落实情况,形成多篇分析和调研材料;围绕科研资金管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科研经费调研工作并形成专题材料,为财政部有关司局更好地了解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提供参考。责任编辑刘慧娴陆安平

合肥:“点线面”结合构筑“立体式”债券项目绩效管理新格局
为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安徽省合肥市财政扎实开展新增债券项目绩效管理,以点画线扩面构筑“立体式”债券绩效管理新格局。
一是细化方案指标,定位“核心点”。制定新增债券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从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细化具体要求。结合全市绩效评价项目的建设状态、项目类型等具体情况,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二级、三级共 31项指标及分值进行优化调整,细化、明确指标解释和评分说明。加大对项目评价工作指导力度,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目标准确,过程规范,有序推进。
二是完善管理链条,跟紧“流程线”。全面实施新增债券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全流程管理,将事前督导与事后考评相结合,做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应用”。落实政府债券项目任务、责任、目标和问题“四清单”,按月通报支出进度,及时跟进各项目进度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督促单位及时整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债券资金支付进度,强化绩效管理主体责任。
三是紧扣重点项目,扩大“覆盖面”。市财政 2021年度抽选金额较大、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 5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覆盖棚改、卫生、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涉及债券资金 40.2亿元。在此基础上,对 69个新增债券项目的绩效自评情况开展再评价,涉及债券资金 182亿元。通过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召开绩效评价讨论会,对评价结论进行复核审核,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实事求是,客观反映成效,如实反映问题,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和专业性。(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张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