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南洞庭湖畔,有一个垸山兼有、粮棉油麻兼作的小镇,5.3万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处登高望远,遂名禹山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理财铁军”——禹山镇财政所。
财政之美 美在精业
禹山镇财政所共有干部职工7人,平均年龄46岁。这群“大龄”财政人,长期耕耘在一线。敬业、精业、立业,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加强预算管理,支出科目的功能和经济科目均细化至最末一级;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库款“直达”,确保了资金安全;村账镇代理,实现了专账专人核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开展业务培训,倾情授课,让“土会计”专业化。在“三资平台”建设中,为详实登记管理村级资产,“守护”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监管员汤建军的足迹遍布全镇每个角落。他骑着摩托车下村入组,哪怕是摔伤了腿,也毫无怨言,带病坚持完成任务。这些财政人在平凡中坚守,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成为群众眼中最可爱的人。

财政之美 美在创新
“可则因,否则革。...
湖南洞庭湖畔,有一个垸山兼有、粮棉油麻兼作的小镇,5.3万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处登高望远,遂名禹山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理财铁军”——禹山镇财政所。
财政之美 美在精业
禹山镇财政所共有干部职工7人,平均年龄46岁。这群“大龄”财政人,长期耕耘在一线。敬业、精业、立业,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加强预算管理,支出科目的功能和经济科目均细化至最末一级;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库款“直达”,确保了资金安全;村账镇代理,实现了专账专人核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开展业务培训,倾情授课,让“土会计”专业化。在“三资平台”建设中,为详实登记管理村级资产,“守护”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监管员汤建军的足迹遍布全镇每个角落。他骑着摩托车下村入组,哪怕是摔伤了腿,也毫无怨言,带病坚持完成任务。这些财政人在平凡中坚守,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成为群众眼中最可爱的人。

财政之美 美在创新
“可则因,否则革。”面对乡镇财政服务中程序不规范、资料收集难、资金监管难等短板,他们创造性地开发了扶贫与专项资金监管ICT平台,实现了PC、移动终端同步管理。过去项目信息闭塞,现在实现公开透明、动态监管,确保“资金零挪用,拨付零失误”。以前项目报账至少要跑5次,现在“最多跑一次”,据粗算可为财政所年均节约工作经费10万元,村(社区)年均节省经费5万元左右。这项“禹山经验”,成为县委、县政府推广的创新成果。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们率先实现财政档案电子化管理,用了近6个月时间,将各种原始凭证、档案、账务等进行系统化整理。7大类、10小类、1570件满满当当的凭证和与此对应的电子档案,是财政所提高档案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信息时效性的厚重记录。


财政之美 美在奉献
禹山镇财政所不仅是财政服务“三农”的先锋队和排头兵,更是乡村振兴的积极建设者和奉献者。2019年以来,他们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筹集社会资金200万元,修桥补路、疏沟挖渠、清运垃圾、植树种花,助力乡村振兴,守护绿水青山。
南竹村李家湾是财政所帮扶的联系点,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湾湾”。为了改变这里的面貌,2017年以来,他们通过加强与支村两委的密切对接,在多次深入走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计划,发动乡贤筹集资金480多万元,建设垃圾收集池和污水处理设施30余座,在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植草种花2000多平方米,主干道路沿线装配太阳能路灯120余盏,改造农房48户,升级山塘70余亩,流转土地160亩。如今,李家湾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成为了市民出行打卡的“网红湾”。
财政之美 美在清廉
反躬自省,廉洁自律。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更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践行“三不”要求:不该去的坚决不去,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率先实现“互联网+监督”100%覆盖,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按规矩办事,一碗水端平,杜绝“砖儿厚,瓦儿薄”现象;广泛宣传补贴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通过“一卡通”将补贴资金统一划拨到农户账户上,确保资金发放的安全、便捷……工作的“严”和“实”换来了百姓的“福”与“乐”。
从点滴积累到奔流不息,禹山镇财政所的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汇聚成一个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公而忘私、廉洁自律的出色集体,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财政所而不懈努力,也让大禹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