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莒县财政局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财会人员管理实际,着力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提升了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保证了上级各项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坚持“四个到位”,夯实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顺利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成立了由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支农政策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为有序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入调研到位。组织人员到各乡镇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农村干部素质情况、财务管理的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问题根源,寻找解决的方法;查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收集农村管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等资料;深入了解各乡镇的培训需求,听取乡镇领导、培训人员对培训班的建议和意见等。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基层的实际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全面做好培训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政务网等媒体辐射力强、宣传面广的优势,通过开设专栏、领导在线访谈等形式,对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情况进行广泛宣传报道。通过宣传,使这项惠农举措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使广大农村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支持培训、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师资力量到位。财政局抽调骨干人员会同日照市农校以及农业局、农机局等专业教师和知晓支农惠农政策的专家,组成教师队伍,精心编写了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教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创新四种模式,提高支农政策培训效果
一是利用专家讲坛平台,抓好集中培训。组织教师队伍分组分批次在20个乡镇举办专家流动课堂,对各乡镇3000多名村会计、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采用“服务基层、方便学员、送教下基层”的培训模式,注重理论政策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不仅讲授“涉农补贴”相关政策和“一卡通”发放相关内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低保政策等各项惠民政策,也讲授《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和具体会计实务操作,运用图片、案例等多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开展培训,使参训人员在短期内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二是利用继续教育平台,搞好专题培训。在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对村会计进行专题培训,增加支农政策类内容,主要使其熟悉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以及资金的监管。同时培训专业知识类内容,要求代理会计和报账员掌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代理以及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和操作,熟悉农村集体民主理财的形式、程序和职责等内容。
三是利用村级“议事·学习日”平台,搞好实用知识培训。莒县自2013年起,在全县农村推行了党员群众“议事·学习日”制度。要求各村每月25日,以村为单位,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开展一次集体议事、学习活动。同时,财政部门积极协调组织部门,将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列为学习日的重要内容,每月变化的支农政策及时传达到村两委成员和村级财会人员。
四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搞好网络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和党员电教设备,开设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专栏,将专门录制的培训课件在电教中心远程教育平台播放,发挥远程视频教育技术覆盖面广、时效性高、形象性强的优势,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
三、建立四项机制,全面提高支农政策培训质量
一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针对培训对象广、多、散,培训工作时间紧、强度大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组织部、农业局、农机局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组织部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列入对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内容,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工作联动,促进基层组织、财政部门以及镇、村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培训工作的统筹层次。
二是建立持证上岗机制。莒县自2011年起,对农村会计人员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所有行政村会计人员,必须取得《莒县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培训管理,农村会计人员必须每年参加县乡财政组织的各类培训,连续两年不参加培训的,不得继续从事会计工作。从2011年开始,每年有计划地对村级委托代理会计和村会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截至2013年底累计培训村级会计人员3715人次,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高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出台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人员考核办法和农村会计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培训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培训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培训方案设计、师资培训、学员组织、培训质量评估等各环节,做到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为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格培训考核,把考试成绩与学员考勤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考核学员培训结果。将培训人员报名表、考勤情况、考试成绩等资料归档保存,并建立了培训人员电子档案,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预算安排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拨付,保障各乡镇开展培训活动需要。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