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任务增加、标准提高,维护费用越来越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解决维护费用高、供养人员多、服务效益差的问题,河北省石家庄市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市场化改革。2013年共投入购买服务资金4.5亿元,比传统模式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2014年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用于购买服务资金达到6.3亿元,预计节约资金8000多万元。通过改革推动“费随事转”,初步形成“谁维护、靠竞争”的运行模式,解决了以往政府统管统揽时职责不明、管理不细的问题,城市设施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维护更加专业,实现了降低维护成本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双赢”。
(一)科学谋划,合理界定“买什么”。按照“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自主经营、监督考核激励”的思路,石家庄市率先在城市污水处理、新建园林绿地管护、空气质量监测服务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试点,并确定了总体目标。一是管干分离,转变政府职能,将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剥离出来,交由相关社会组织、企业承接,变直接管理为市场监管,变对所管企业负责为向社会负责。二是事企分开,针对市政单位封闭保护、机制僵化、竞争力较差的现状,实行事企分离,把市政单位推向市场,使其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三是完善监督,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市场化监管机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市场化改革配套制度及价格标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四是跟踪问效,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购买服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保证项目维护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政策,保证改革“推得开”。石家庄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政策,提高购买服务参与度。一是放宽服务企业准入门槛。由市场主导形成服务市场主体,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够提供符合条件服务的企业、机构和组织,都可以作为承接主体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二是推进项目信息公开。所有政府拟购买服务的维护项目信息全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让有机会参与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扩大参与覆盖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确保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如,专门出台了园林绿化养护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要求园林绿地的维护一律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标企业。全市49个空气监测站全部采取竞价方式交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管护,每个站点的年运营成本比委托运营前降低4万元,下降16.2%,较专家论证的价格低2.3万元。
(三)确定标准,积极探索“怎么买”。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中,对评判标准坚持“花得少”和“花得值”并重原则,更加注重服务的长期综合效益,实现服务质量、价格、效率的统一。以购买污水处理服务为例,改革前石家庄市对污水处理实行实报实销,虽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但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改革后,充分考虑污水处理设备净化能力以及专家评定意见,进一步细化处理标准,科学核定服务价格(一级水基准单价为1.28元/吨,二级水标准基准单价为0.71元/吨)。同时,在考核污水处理水量、进出水水质后,根据结果对基准单价上浮或下调作为实际结算单价。通过建立污水处理服务费结算机制,当年处理污水2.8亿吨,比改革前提高效率18%,90%以上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水质,不仅调动了污水处理企业的积极性,也为污水处理企业发展壮大和后续上市融资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