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刘宠)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尨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

【品读】
刘宠(生卒年不详),字祖荣,东汉时期东莱郡牟平人,为西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年轻时跟从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荐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察举科目之一)。初任东平陵县县令,因“仁惠”而为官吏百姓所爱戴,离任时,百姓争相夹道欢送,以致堵塞道路,车马无法通行,只能便装轻行悄悄地离开。后来,刘宠四次升迁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一钱太守”的故事便是发生在刘宠离任会稽太守之时。
会稽郡有一些偏僻的山野之区,山里的老百姓朴实忠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侵扰欺诈。刘宠担任太守后,废除了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并禁止下属任意扰民的不法行为,使得郡中风俗开化,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由于在会稽郡政绩卓著,刘宠被朝廷调任为“将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有的百姓听闻他即将离任的消息,赶来送行。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有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者从若邪山谷间走出,他们每人身上各带着一百文钱,要把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肯接受,说:“各位父老何苦这样呢?”几位老者流着眼泪对刘宠说:“我们是山野小民,几乎没有和朝廷官员打过交道。前任郡守屡屡扰民,大肆搜刮民间,夜晚时分也不停歇,有时候狗竟然整夜吠叫不止,民不得安。可自从您上任以来,官吏不再扰民,夜晚狗都不吠叫了,老百姓都不用和官吏们碰面了。我们年纪已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任了,所以奉送这点儿钱,聊表心意。”刘宠说:“我的政绩远远不及几位老人家说得那样好,倒是辛苦各位老人家了!”随后拜谢婉拒,但是几位老者执意要他收下自己手中的百文钱。见此情形,刘宠便从每一位老者手中选了一文钱,以领心意。从此以后,“一钱太守”的美称便在当地传开了。
俗语云:盛情难却,却之不恭。尤其是在百姓们的真挚盛情之下,完全拒绝这几百文钱,似乎会冷落了百姓之心,然而接受这几百文钱,则必定违背自己的清廉准则,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刘宠为时人和后人提供了一个智慧的解决方案,即取一钱领心意,却百文守清廉。对刘宠来说,一文钱虽小,亦是百姓血汗,代表的心意深厚,因此取一文钱足矣。对百姓而言,他们奉送自己的百文钱,缘于感恩太守爱民勤政的纯朴愿望,并无任何谋取私利的目的,因此,在刘宠只接受一文钱领心意之后,善良的百姓们也就明白了他所坚守的清廉准则,也就不会再坚持奉送百文钱了。
刘宠后来“累登卿相”,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等高官之位,然而却始终“清约省素,家无货积”,也就是说生活一直是省俭节约,清正廉洁,家中没有任何积蓄。即使是在会稽太守离任时接受的那几枚钱,他也并未带走。据说出了山阴县地界,他便将这几枚钱投进了江里,那段江水由此变得更加清澈,后人将这条江改名为“钱清江”,并修建了“一钱亭”和“一钱太守庙”,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不拿百姓一文一分,是刘宠始终坚守的清廉信念。正如《牟平遗香集》收录的康熙年间进士杨维乔的一首诗作《题莒岛汉刘宠墓》中所言:“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财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