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8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今年以来,广西财政坚持过紧日子,努力充实钱袋子,重点做好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高财政保障力度和精准度三篇文章,全力支持兜住“六保”“六稳”底线。
紧日子怎么过?
一是综合精准施策。针对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广西财政迅速、精准出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28条”、抗疫情稳增长“16条”、开源节流“10条”等系列财政政策,对全区优化财政收支管理提出系列要求,自治区本级通过“抓收、盘活、扩盘、压减、调整、监管、争取、严控、创新、保障”等增收节支措施,紧急筹集资金60多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压减一般性支出。编制2020年年初预算时,除据实结算的专款、应急类资金和预留配套中央项目资金支出外,自治区本级项目支出和专项资金统一按10%的比例压减,“三公”经费按3%的比例压减,各市、县参照执行。2020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7.53亿元。执行中,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努力开源节流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促进经济社...
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今年以来,广西财政坚持过紧日子,努力充实钱袋子,重点做好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高财政保障力度和精准度三篇文章,全力支持兜住“六保”“六稳”底线。
紧日子怎么过?
一是综合精准施策。针对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广西财政迅速、精准出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28条”、抗疫情稳增长“16条”、开源节流“10条”等系列财政政策,对全区优化财政收支管理提出系列要求,自治区本级通过“抓收、盘活、扩盘、压减、调整、监管、争取、严控、创新、保障”等增收节支措施,紧急筹集资金60多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压减一般性支出。编制2020年年初预算时,除据实结算的专款、应急类资金和预留配套中央项目资金支出外,自治区本级项目支出和专项资金统一按10%的比例压减,“三公”经费按3%的比例压减,各市、县参照执行。2020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7.53亿元。执行中,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努力开源节流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通知》,要求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再压减5%,压减比例提高到15%。其中,会议费、培训费和因公出国(境)经费分别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再压减20%,压减比例提高到30%,预计压减资金3.16亿元。根据全国两会精神,目前自治区正在研究出台更大力度压减一般性支出的政策措施。
三是严格预算追加。严格界定项目预算追加审批范围,除疫情防控、应急救灾、政策性增人增资等急需在当年安排的新增支出外,在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追加安排新增支出预算、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严格执行预算追加审批程序,对确需追加预算或出台增支政策的,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严格履行“一支笔”审批程序,所需资金优先通过统筹部门预算、既有专项资金渠道安排。严格实施预算追加审核负面清单,提出十种不得办理预算追加的具体情形,对新出台财政支出政策的条件、内容、程序做出严格规定,严控财政增支政策。
四是提高资金绩效。出台涉及疫情防控财税政策和补助资金绩效管理6项措施,确保把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刀刃上。加大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减少安排或取消收回低效无效资金。对评价结果为三等及以下等级的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扣减2020年部门预算资金安排约1.1亿元,硬化评价结果的应用手段。
五是优化支出结构。在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广西财政坚持做到有保有压有调,在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同时,切实保障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截至5月底,全区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34.05亿元。1—5月,全区民生支出1722.20亿元,增长10.9%,增支169.61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增量将近九成。其中,医疗保障管理事务支出增长20.9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支出增长341倍,全区就业补助支出增长66%,充分体现了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全力支持。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5.98亿元,增支71.96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增支总量的37.5%。
钱袋子如何充实?
一是依实强化税源培植力度。系统梳理中央、自治区和本级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措施,形成“六稳”“六保”“复工复产”等相关领域的系列政策汇编,结合政策落实进展情况,建立定期梳理统计、改进完善、增补退出机制,延续有效的,废止过时的,补充缺位的,细化粗陋的,整合零散的。突出聚焦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精准界定政策受益范围、补助条件,精准识别和落实到每一个受益对象,确保相关企业“应享尽享”。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复工复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加快复苏带动全区税收(下降14.5%)降幅较4月底收窄1个百分点,扭转年初以来税收降幅持续扩大态势。
二是依规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减收增支压力,全区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强与税务和非税执收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沟通机制,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执收部分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全面梳理分析税收和非税收入分布,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盘活处置长期低效运转、闲置以及超标准配置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加大各类罚没收入入库进度,继续多渠道组织财政收入。深挖非税收入潜力,积极盘活处置土地、资产、矿产资源,加快收储开发土地、开垦耕地,加快增减挂、旱改水指标交易和资金回笼,加大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打击电讯诈骗和网络传销力度,多渠道挖掘收入潜力,带动1—5月全区非税收入增长36.6%。
三是依需统筹盘活财政资金。取消自治区本级国有企业应缴利润起征点,提高利润上缴比例5个百分点,相应增加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规模。加大盘活存量资金,从今年2月份开始,组织区直各部门全面梳理盘活2019年部门预算结转结余资金。对除2020年需继续支付的人员经费、政府采购合同尾款、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跨年度实施的科研项目经费、工程质保金以及尚未达到收回年限的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等特殊情形外,其余原则上全部收回财政总预算。1—5月,广西全区累计盘活存量资金约722.54亿元,积极用于“六保”“三保”等重点领域。
四是依法撬动社会资本。用足用好政府债券、引导基金、PPP和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缓解“六保”压力。发挥债券资金拉动效应,2020年新增政府债券768亿元已于5月20日前发行完毕并及时拨付到位,其中安排105.49亿元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积极推动专项债券配套市场化融资工作,有效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撬动作用,自治区本级财政出资10亿元支持设立广西交通建设投资母基金、7亿元支持设立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母基金,设立广西水运港口发展基金。设立2支交通建设子基金,实缴资金到位33亿元,投资2条高铁、高速公路。发起设立各类科创、产业投资子基金12支,累计募集资本89.69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出资10.73亿元,实现财政资金杠杆放大8倍多。加大财金联动引入社会资本,筹措20亿元贴息资金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预计带动1000亿元复工贷款,截至5月底已发放财政贴息复工贷款193亿元,带动60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广西已有82家全国重点防疫企业获得25.43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一季度新增农业信贷担保贷款20.66亿元,减免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费用3000多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04倍。
抓“六保”促“六稳”成效如何?
年初以来,广西财政坚持过紧日子,努力充实钱袋子,全力支持做好“六保”“六稳”工作,有效促进全区财政经济发展复苏势头良好、向好态势明显。
一是财政收支日趋恢复平稳。1—5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2亿元,增长0.2%,2月以来首次扭负为正;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58.85亿元,增长9.8%,增速由2月底累计下降4%逐月攀升回正。收支增速均排全国前列。
二是助力双胜利取得较好成效。根据税政管理权限出台实施11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超过123亿元。筹措20亿元贴息资金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截至5月底已发放贴息复工贷款193亿元,带动60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筹措9亿元支持“暖心生活节”消费活动,直接拉动消费207亿元,间接拉动消费764亿元。全区共发放10.72亿元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和困难企业稳岗补贴,惠及企业5.98万家,帮助企业稳定职工213.36万人。
三是财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在提前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513.19亿元基础上,进一步预拨市县转移支付资金43.86亿元,重点向受疫情影响大、“三保”问题突出和脱贫攻坚压力大的地区倾斜。建立基层“三保”“重点关注名单”动态监控制度,指导风险突出地区设立“工资专户”,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保障了全区未发生欠发工资现象。加大政府债券项目储备力度,完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管理,从源头上降低专项债券风险。发行再融资债券199.36亿元,有效缓释到期政府债券偿付风险。强化债务风险监控预警机制,重点加强对高风险地区指导。
责任编辑 张小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