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8 作者:白彦锋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对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同时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质增效,要继续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节用裕民,带头推动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中央各部门要带头过紧日子,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好的效果。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切实保障好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支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真正过紧日子。随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财政部部长刘昆也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落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一)政府过“紧日子”是一个长期方针政策,...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对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同时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质增效,要继续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节用裕民,带头推动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中央各部门要带头过紧日子,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好的效果。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切实保障好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支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真正过紧日子。随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财政部部长刘昆也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落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一)政府过“紧日子”是一个长期方针政策,而非短期的应对措施。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压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节用裕民”十分重要。压减财政支出,触动既得利益,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很大阻力。中央强调,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般公共支出压缩的空间有限,但是一些项目支出不是没有压减的可能。在国家应对疫情的关键时期,精兵简政,压减不必要的会议和人员支出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通过精兵简政取得了革命胜利、加强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今天政府过“紧日子”实行精兵简政同样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我国独特制度优势的重要彰显。
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从这一点来看,疫情可能也恰恰带来了改革契机。我们要在财政收支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建立起艰苦奋斗、政府过“紧日子”的制度安排,这样的制度安排应贯穿财政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全过程。
(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艰苦奋斗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制胜法宝。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当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保证军费、行政费和经济建设支出,党中央采取了统一财政收支管理的措施,号召全国人民增产节约,国营企业降低成本,政府机关、部队、学校提倡俭朴,反对浮夸,对当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发出《关于厉行节约的紧急规定》,全国上下同甘共苦,一起过紧日子,压减会议、压缩差旅费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国家非生产性开支,全国上下同舟共济,财政经济状况后来逐渐好转。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过热时期,国家大张旗鼓地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严肃财经纪律、制止铺张浪费。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财政工作的优良传统。过“紧日子”不仅包括了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们的精神状态,鼓舞人们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奋发创业。
中央地方要一起过“紧日子”,全国一盘棋“惠企利民”
(一)国家财政大力向基层下沉。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1—5月,我国财政收入下降13.6%,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2020年财政预算草案也预计,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70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下降3.5%,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大大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下降幅度。就财政赤字的预算安排来看,中央财政赤字27800亿元,比2019年增加95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800亿元,比2019年增加500亿元,中央与地方合计增加财政赤字1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净增加额超过地方9000亿元。可见,为了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国家财政在努力将财力向基层下沉,但是同时将统筹财政收支矛盾的压力留在了中央。
“财力向基层下沉”的表现还有,2020年国家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2020年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地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83915亿元,比上年增加9500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的,并重点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0%、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12.4%;同时要求省级财政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自有资金,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确保县级财力不低于上年水平。这些安排都有助于建立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省级财政居中协调、县级财政优先安排,“财力向基层倾斜”、“财政资金惠企利民”的制度。
(二)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2020年共有10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各中央部门均在严格落实政府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压减了相应支出。例如,财政部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74.02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76.19亿元,规模下降超过50%。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国家财政大力向基层下沉,基层政府财力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并不意味着基层政府可以过宽松日子了。省级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更加要加强财政管理,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过“紧日子”,将中央支持的、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于保基本民生、保企业运转。
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统筹好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有效统筹好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是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可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采取的财政抗疫救助措施同样是前所未有的,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都是应对疫情的特殊之举,对于稳经济、惠民生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立足当下”之举。
但同时还应看到,疫情冲击和影响远未结束,在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都缺乏信心的时候,让财政政策“唱主角”“挑大梁”、财政救助和财政刺激的规模和力度更大一些的观点很有市场。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不能回到“大水漫灌”的需求刺激的老路;从财政发展来看,提高财政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政策也不能常态化。这就需要我们以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真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要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除疫情防控、应急救灾事项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要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节约行政成本,硬化责任约束,真正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中央财政以上率下,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强化管理,要把有限的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纲举目张,使用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过“紧日子”问题上也不应置身事外。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国有企业承担了国家专项保障任务,绩效考核缺乏同业参考标准,热心于面子工程、很多资金在关联企业内部循环,最终形成了大量的隐性债务、“狮子大张口”让国家财政出面化解,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和龙头,也是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当前,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面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应进一步发挥绩效目标管理和公开的作用,这对于落实资金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自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动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基本实现了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绩效目标公开工作也取得显著进展。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公开范围逐年扩大,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中首次公开了10个项目的绩效目标,2018年、2019年分别公开36个、50个,2020年增加到109个,是上年的2倍多,不仅增强了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意识,也提升了部门预算透明度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同时,绩效目标质量逐步提高,财政部结合预算评审和审计问题整改,加大绩效目标审核力度;一些中央部门积极组织第三方机构或有关专家开展绩效目标会审,提高了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财政资金的“任务单、时间表、效果图”更加清晰客观,使公众能更直接地看到财政资金安排在哪里,预期使用效果如何。当前,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要求继续公开重点项目绩效目标,进一步敞开社会各界了解政府履职的“窗口”,督促各地方和各部门提高责任和效率意识,完善政策、改进管理、优化预算安排,促进资金使用单位加强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个扁担两头挑。落实好过“紧日子”要求,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下来,就可以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的负担,共克时艰。可以说,在服务好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二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就可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大局工作上来。反之,不能用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否定或弱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