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贵州省雷山县发展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自“十五规划”以来,雷山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茶叶大县”,助推茶叶产业实现了历史性新发展、新跨越。
(一)政策激励。雷山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农民历来没有种茶的习惯,为动员群众发展比较效益高的茶叶产业,各乡镇组织干部深入项目实施村逐家逐户宣传发动,把发展茶叶产业的优惠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明白,并以种茶收入高的典型村、典型户为示范,组织没有种茶的农户参观学习、观摩座谈,通过种谷和种茶的效益对比,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种茶积极性。在组织措施上,有的乡镇把发展茶叶与其他项目捆绑建设,对积极种茶的村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如雷山县脚尧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村,但由于山路崎岖难行一直困扰该村发展,成为茶叶专业村后,该村油路建设任务列入了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在省、州、县各级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投入186万元为该村修通了油路,使该村道路状况得到全面改善。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修通茶园基地公路250公里。有的乡镇采取“一联一”即一个干部联系一户种茶户或联系一个种茶村方式宣传发动群众种茶。如雷山县大龙村村民杨条者,苦于没有种茶技术,2010年在乡镇茶叶站技术人员的“一联一”帮扶下,种植10多亩茶叶,通过精心栽培,如今一年能收益近10万元。
(二)加大投入。一是加大茶叶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近三年来,雷山县共投入茶叶产业发展资金27539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496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资金1100万元,带动有关部门及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资金7317万元,带动干部带职带薪从事茶产业开发及吸纳社会资金10796万元,带动农民茶产业开发投工投劳折资4830万元。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项资金用于茶叶产业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做到资金计划到项目,管理核算到项目,按进度拨付资金,资金支出一律实行转账结算,杜绝现金支出。三是茶叶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资金使用涉及大宗物资采购的实行政府采购,涉及物资发放到农户的实行公示制度。
(三)创新思路。一是抓低产田土转种茶叶。雷山县历年建成的投产茶园都是高山荒坡开垦种植的茶园,土壤贫瘠,海拔较高,气温相对低,倒春寒频繁,造成春茶上市延迟、产量低、效益低、收入低,导致农民种茶管茶积极性不高。为此,雷山县切实转变建园制度观念,从荒山荒坡种茶转变到利用田土种茶,从海拔高区域种茶逐步转变到低海拔区域种茶;从粗放管理茶园转变到精细管理茶园上来。在此过程中,鼓励干部带职带薪开发茶园,在全县茶园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通过干部职工开发茶园856亩,县委组织将茶园管理、产出等列入带职带薪干部考核范围,力争把干部带职带薪开发的茶园培育成为示范茶园。另一方面,加强茶叶技术人员培训,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茶叶专业,近年来,累计委托高等院校为雷山县培养专业茶叶人才80余人。二是抓茶叶专业村建设,推进产业区域化、标准化。新建茶园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选择气候、土壤和交通条件好,有茶叶生产基础的村,建设成为茶叶专业村。有70%以上农户利用田土种茶,发展规模达500亩以上,每户种茶4亩以上的,就列为茶叶专业村给予加大扶持,田土种茶连续补助粮食4年,其中:田补助300公斤/亩稻谷,土补助150公斤/亩稻谷。通过几年努力,雷山县已培育起优质高效的茶叶产业带,实现了发展一村富裕一村的目标。三是抓茶叶品种布局,调剂采茶期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品种布局以种植福鼎大白茶中小叶品种为主,龙井茶系列品种为辅。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布局种植采茶期较晚的福鼎大白茶中小叶品种,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布局种植采茶期较早的龙井茶系列品种,以采茶的时间差,充分调剂采茶期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提高春茶下树率,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增加茶农经济收入。四是抓低产茶园改造与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经济效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对管理不善的茶园,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经营权的流转力度,并采取政府扶持一点、茶园业主投入一点的方式,加快对低产茶园改造。近来年,全县累计完成低产茶园改造6250亩,覆盖11008户46233人。财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