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绿洲经济、灌溉农业”,水利兴则新疆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当前,实现田间高效节水建设与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高效型转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规模化转变,是关系新疆农业经济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一步,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效节水正为此不断助力。
(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效节水技术取得突出成效
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新疆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就由单纯渠道防渗转变为开始引进试点低压管道灌、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截至2011年底,全疆地区高效节水面积已达1770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23%,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一是集中总投资的2/3用于水利措施,可以使项目区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节水技术的全面运用,使节水率达到30%以上,打破了农业用水瓶颈,有效缓解了水土矛盾,走出了一条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三是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改善了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项目区亩均节本增效近400元,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90元。
(二)田间高效节水建设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区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新技术对应着低水平、粗放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建设中的不规范也造成了工程系统进一步升级改造的困难,这其中隐含着人财物资源的浪费。规划设计实地踏勘不够、设计不合理、工程建设中随意更改设计方案以及不科学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理念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验收、综合检查中发现,极个别建成的滴灌工程由于产品质量、施工、管理等问题而不能正常使用。
二是项目区以户为单元的分散型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与田间高效节水技术所要求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管理相适应,极大地阻碍了新技术效益的发挥。目前形成的农民用水协会、合作社等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大多仅实现了作物种类和灌水的统一,在田间管理方面依然是各管自家田,难以实现田间高效节水系统的集约化高效管理。

三是基层服务体系缺失。田间高效节水技术的覆盖规模较大,涉及千家万户,其技术含量高,又完全与传统灌溉技术不同,因此对技术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效节水项目竣工验收后就被移交出去,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民却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服务,由此带来的运行管理问题逐渐突显。
(三)实施高效节水技术要注重标准化规范化
纵观国内外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单方水的农业生产效益始终是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发达国家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与传统农业节水技术实现有机融合,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正朝着低成本、低能耗、高性能、规范化、集约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效节水的生命线,代表着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的技术水平,要准确把握标准化、规范化的内涵,应具体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在规划、设计环节,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完成,保证工程设计符合国家、自治区规程和规范。通过优化设计,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科研成果,充分发挥设备的技术潜能,使工程系统在建设中节省投资,降低运行成本。实行标准化设计,包括每块田的亩数、长度,采用几条支管、几个出水桩、每小时多大流量的滴头毛管,铺设的主要间距等;若实行自动化改造,则应在设计上加入自动化改造的相关内容。
二是在市场准入环节,要严把过滤器、管材、滴灌毛管等节水设备的质量关,严格执行节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以新疆发布的微灌设备与产品相关技术标准为依据进行招标购置,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抽查监理,切实保证合乎标准的产品在项目区的应用。
三是在工程建设管理环节,应认真执行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有关规定,把好工程招标、施工质量监督关。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做好对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查及实施检查,强化档案管理,杜绝擅自更改设计方案的问题;修改初步设计、变更材料或设备时,应先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在批准初步设计的地(州、市)农发办审批后实施。
四是在工程运行和经营管理环节,主要涉及项目竣工验收移交后的工作,应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办理。
五是在配套工程建设环节,实现灌区配套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即:农业综合开发长期以来要求的田、渠、林、路等灌区的“五好建设”,特别是机井、防渗渠道等配套水源工程有保证。地表水是新疆今后发展农业高效节水项目的主要水源,要配备相应的泥沙处理设施,使河水在进入灌区前进行初级泥沙处理(沉砂池等),保证二级泥沙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财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王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