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现辖5个县(市区),面积7779平方公里,人口282万。2008年以来,云浮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争当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把自身放在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定位,充分发挥“主业突出、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的优势,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乡镇职能,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云浮市GDP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8%。
“八山一水一分田”,云浮市是典型山区市,经济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发展不充分。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是当务之急,关键是找准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云浮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统筹为理念,以改革为手段,以共建为方法,以美好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整合资源促进统筹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云浮科学发展。
(一)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一是根据距离广州近的地理优势,云浮从珠三角城市群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立足特色优势,走差异发展路子,做珠三角不能做而又需做的,建设“健康、生态、幸...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现辖5个县(市区),面积7779平方公里,人口282万。2008年以来,云浮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争当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把自身放在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定位,充分发挥“主业突出、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的优势,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乡镇职能,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云浮市GDP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8%。
“八山一水一分田”,云浮市是典型山区市,经济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发展不充分。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是当务之急,关键是找准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云浮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统筹为理念,以改革为手段,以共建为方法,以美好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整合资源促进统筹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云浮科学发展。
(一)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一是根据距离广州近的地理优势,云浮从珠三角城市群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立足特色优势,走差异发展路子,做珠三角不能做而又需做的,建设“健康、生态、幸福”宜居城市,打造广州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及“生活品质提升地”。二是加快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和现代信息网络。通过现代交通网络,将云浮全面融入珠三角;通过现代信息网络,迅速缩短与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决策民主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把好的做得更好,用更好去吸引别人的更好。注重发挥“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的特色,坚持以“健康、生态、幸福”为目标推进人居环境建设,营造生活品质优势。同时,发挥“主业突出”的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等特色产业,并以三网融合为平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产业发展优势。
(二)整合资源,促进统筹发展。以县域主体功能扩展为引领,积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统筹为基本方法、‘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为基本路径”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明确功能定位。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等4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县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体;镇的职能以社会管理为主体,包括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政策宣传、基层建设等不同的功能定位;村的职能以社区建设为主体,包括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和年度中心工作。二是建立保障机制。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招商项目税收分成”、“园区税收增量共享”、“乡镇运作全额保障”等政策,激励了乡镇履行功能职责的积极性。建立“不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机制,把考评重点放在功能发挥上来,使基层干部从专职于招商引资向专注于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变,实现从跑项目的“业务员”向为民服务的“公务员”回归,使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变“向上相对应”为“向下相适应”。建立服务型政府,以“不增人员,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为原则,整合乡镇现有资源,组建“三办两中心”(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搭建政府“三农”服务平台。同时,推行乡镇职权改革,扩大乡镇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三是整合资源,推进“三化”融合发展。抓住广东省大力实施“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产业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设“健康、生态、幸福”宜居城市为目标,整合城乡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和方法,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把环境建设上升为社会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上升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决策共谋,集中民意。坚持从群众身边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的事情做起,把党委政府的工作着力点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相结合,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引导群众从“观望”逐步转向“关注”,继而转向“主动参与”。二是发展共建,凝聚民力。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通过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了“政府自上而下层级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局面。三是社会共管,促进民治。在市区实施“上山进城”宜居城乡建设工程,在农村通过推进慢行绿道、和谐宜居村(社区)、信用村、名村等建设,实施“三分两无”(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路无浮土、墙无残壁),给基层更多的载体和资源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通过“以奖代补”和自然村基础分类等形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积极奋发向上的氛围。通过引导组织群众参与订立管理公约,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和参与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高基层自治水平,促进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共同成长。四是成果共享,凝聚民心。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把建设美好环境作为手段,把营造和谐社会作为目的,通过引导和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共建,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和谐。通过共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和交流空间,同时有效化解了一批长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一些“纠纷路”、“烂泥路”变成了“和谐路”、“民心路”。财
责任编辑 李永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