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北省霸州市坚持“文化兴市”理念,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力打造“文化名城”,在经费保障、设施运行、服务供给、活动开展等方面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连续15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一是规划制定科学化。2006年,霸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专门将文化名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写进了《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专项规划了“农村、城市、历史、精品、社区、校园、体育、企业、网络、旅游”等十大文化体系和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益津书院、胜芳古镇、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生态公园、历史文化公园、中华戏曲大观园等“十大精品文化工程”。并按照每年一推动、两年一节点、五年大提升的实施步骤,扎实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支撑的文化主题城市建设。
二是设施建设精品化。霸州把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作为“硬指标”纳入财政预算,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财政投入达到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设了十大文...

河北省霸州市坚持“文化兴市”理念,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力打造“文化名城”,在经费保障、设施运行、服务供给、活动开展等方面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连续15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一是规划制定科学化。2006年,霸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专门将文化名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写进了《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专项规划了“农村、城市、历史、精品、社区、校园、体育、企业、网络、旅游”等十大文化体系和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益津书院、胜芳古镇、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生态公园、历史文化公园、中华戏曲大观园等“十大精品文化工程”。并按照每年一推动、两年一节点、五年大提升的实施步骤,扎实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支撑的文化主题城市建设。
二是设施建设精品化。霸州把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作为“硬指标”纳入财政预算,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财政投入达到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设了十大文化工程,李少春纪念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华戏曲大观园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落户霸州,面向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更是百花齐放,已建成15个乡镇文化站、26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202个农村书屋。
三是活动开展品牌化。以“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打造开放兼容的霸州文化。2006年以来,围绕“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每两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霸州的文化魅力。以“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天天办展览”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叫响异彩纷呈的霸州文化。2006年3月正式启动“月月唱大戏”活动,每月28日,李少春大剧院都会有国家级的名团、名家、名剧精彩上演,吸引本地和周边地区的戏迷定期来霸州雅赏皮黄。开办“周末小剧场”,全国各地票友7000余人次来此登台献艺。依托益津书院,提升书画艺术展示平台。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和河北画院分别在此建立创作展览基地,同时建立起老年书画爱好者活动中心、青少年爱好者双休日艺校、国学教育推广中心,使益津书院成为高规格、多功能的市民学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突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了280个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4项,保证了霸州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是队伍发展规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着力实施“万千百十”人才战略工程。在全市建立起万人文化大军、千名文化骨干、百位文化明星、十个文化门类的文化队伍。到目前,在市文联十大协会的引领带动下,民间涌现出78道花会、267个文艺社团,参加人员达到16000余人。二是推动文化人才发掘。注重发挥老干部的独特作用,聘用退居二线、责任心强、有文化特长的老领导、老同志管理文化场馆。研究制定了《霸州市文化人才鼓励政策》,先后引进戏曲专家魏子晨、古建专家王希富等10余名国宝级文化精英做政府文化顾问,并组建了一支4500人的面向农村、扎根基层、市场化运作的“文艺轻骑兵”。三是激励文化人才成长。将德艺双馨的霸州籍书画家和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者聘为市政府文化顾问,并给予适量津贴或补助。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奖文艺精品和创作精英,营造了崇文重才的良好环境。
多年来坚定不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霸州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稳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同步和谐发展。
一是凸显了文化名城效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主题城市的建设,霸州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在连续15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同时,还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国家级科普示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霸州跻身市场竞争、实现科学发展的金字招牌。
二是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产生了服务业后发崛起的独特效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转变为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强力支撑。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要素嫁接,建成了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推出了6条文化旅游线路,纳入京津冀名胜风景休闲年票,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开发新区规划建设了总投资300亿元、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的国际温泉公园,可容纳百家温泉度假酒店和百万平米的会展中心。投入运营的6家温泉酒店、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15家主题酒店,以及国际会展中心、吉利赛(试)车场、老年生活品质城、胜芳国际物流中心、海润乒超俱乐部、西洋乐器生产基地等一大批服务业项目汇聚霸州,将成为“十二五”期间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地带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众多企业把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发展战略,近80%的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级著名商标29件,整体提升了全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霸州15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专注文化、投入文化、参与文化的浓厚氛围,满足了广大市民对先进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崇文尚德、开放兼容、诚信和谐、超胜于人”的霸州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弘扬。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民心思稳、民心向善,平安霸州建设有序推进,大调解、大防控机制逐步健全,社会矛盾日益减少,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非正常集体上访量始终保持为零,全市上下形成了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财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