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方焰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开化县地方税务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在楼市调控、股市不振的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中小企业却因信贷紧缩政策遭遇融资难题。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仅浙江省民间借贷规模就达1万亿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在法理上承认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因此,如果能合理引导,民间借贷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附之以有效管理,民间借贷也必将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一、民间借贷涉及税收政策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按其发生对象主要分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
(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一是无关联企业之间借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第十条,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
近年来,在楼市调控、股市不振的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中小企业却因信贷紧缩政策遭遇融资难题。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仅浙江省民间借贷规模就达1万亿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在法理上承认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因此,如果能合理引导,民间借贷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附之以有效管理,民间借贷也必将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一、民间借贷涉及税收政策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按其发生对象主要分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
(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一是无关联企业之间借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第十条,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借款费用的企业所得税扣除标准,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对其进行了明确,借款人从非金融企业取得借款发生的利息按不高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部分予以扣除。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借贷。关联企业与非关联企业一样,只要将资金贷于他人使用,均应缴纳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利息费用所得税前扣除进行了规定,即企业接受关联方债券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金融企业不得超过5:1,其他企业不得超过2:1,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税法及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
(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这里主要指企业向个人进行融资的借款,个人在获取税务机关代开的利息发票时,需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并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个人不能提供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企业应代扣代缴个人应承担的营业税及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企业凭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进行所得税扣除,其扣除以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限。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相关条例的规定扣除。
(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由于个人间借贷行为具有特殊性,隐蔽性强,款项的往来不需要通过发票实现,税务部门丧失了以票控税的手段,加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导致个人之间借款涉及的税费征缴仍处空白。
二、当前民间借贷税收征管现状
近年来,民间借贷异常活跃,资金通过担保公司、信托和民间集资等途径,进入到民间拆借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公司、工业企业及自然人等逐渐成为民间借贷的主体,扮演着债权人、债务人或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的中间商角色。日常纳税征管也表现出各种行业特征。
(一)税收总额增势明显,纳税群体迅速扩大。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2008—2011年7月,共入库民间借贷利息税1277万元,年度纳税从2008年90万元增加到2009年683万元,2010年达到805万元。申报群体也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53户增加到2009年的152户,2010年达到180户。
(二)账簿登记多样,账务处理不规范。从日常的税源调查了解,企业民间借贷账簿登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企业将借款在账簿上进行登记,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二是企业将借款在账簿上进行登记,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三是企业不将借款在账簿上进行登记,而是将吸收来的民间借款直接存入个人结算户。只有将借款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的企业,民间借贷利息收入或支出能够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查询到,多数企业记入业务往来或者未登记入账的,利息收入难以查实。
(三)强制申报制度缺失,纳税人按“需”申报。由于对民间借贷没有强制纳税申报及监控制度,以及民间借贷行为具有隐蔽性强的特征,目前,民间借贷以自发的按“需”纳税为主,即纳税人根据账务处理需要选择是否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申报纳税以个人向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借贷纳税为主,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则无一申报纳税。
三、民间借贷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业税征缴法律层次不高。虽然新营业税条例已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是没有相应地修改《营业税税目注释》,而是继续沿用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颁发的《营业税税目注释》,该注释仅规定金融机构贷款行为的营业税征缴,未对非金融机构贷款行为营业税征缴进行注释。对非金融机构贷款涉及的营业税征缴规定,仅仅在《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中进行解释,而且还是使用资金占用费代替目前常用的借款利息。
(二)复合征税略显不公。在民间借贷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对个人的利息取得既征属于流转税的营业税及附加,又征属于所得税的“股息、利息、红利个人所得税”。而对企业来说仅需申报营业税及附加,记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可以通过账务处理、费用摊销等手段进行冲抵,很难征收到该笔收入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注册资本弱化。资金以资本性投资进入企业,从利润的产生到企业主的分红,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道税;若以债权性投资进入企业,从利润的产生到企业主的利息收益仅需征缴一道个人所得税。企业主为减少经营利润应缴的企业所得税,采用注册资本弱化的策略,减少资本性投资,而以民间借贷的形式增加债务性投资。
(四)企业账务处理不实。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企业对于借贷资金应记在“长(短)期借款”科目下,利息根据借款的时限、是否资本化等记在相应的科目。但现实的情况是,借款企业多根据年度应缴纳所得税情况选择账务处理方式。如果应纳所得税较多,借款企业则代扣代缴利息对应的营业税及附加,用流转税冲抵企业所得税,如果借款企业应纳所得税较少,则借款企业直接将利息支出累加在其他应付款,贷款方则将利息收入累加记入其他应收款,账面不体现利息收入。
(五)以票控税作用弱化。借款人是否纳税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需要代开发票,这就造成了民间借贷按“需”申报的现实。若当事人不需要代开发票,税务部门就很难监控民间借贷行为。在目前民间借贷缺乏强制纳税申报机制的背景下,税务部门以票控税的作用难以发挥。
(六)法院代征制度缺失。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对于涉及利息裁定时未判决当事人履行应纳税义务,在案件的执行时也未扣缴相应的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
四、规范民间借贷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制度建设层面
1.完善民间借贷税收制度。根据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专门制定适用于民间借贷税收的征管办法,对民间借贷所得依法申报义务和时限进行细化,规定民间借贷税收的征管方式、扣缴义务人、课税对象、纳税种类和优惠税率等,同时,规定相应的民间借贷税收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考虑到民间借贷行为对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等的作用,以及民间借贷风险较大,属于特殊信用行为的特点,根据风险系数制订比一般经济性投资更低的、合理的税率。同时,企业和个人民间借贷行为税负应趋向一致,以体现公平纳税。
2.建立民间借贷的税务备案制度。要求存在民间借贷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到主管税务部门进行备案,主动申报借款发生时间、事项、金额、利率等,并规定备案将作为法院是否接受民间借贷纠纷立案的根据。
3.落实民间借贷的司法判决扣税机制。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对涉及支付民间借贷利息裁定,应直接判决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落实代征制度,在案件执行中予以代征并转入国库。
(二)实践操作层面
1.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搭建综合治税平台。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系,收集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融资信息。与政府采购部门和工程招投标部门建立联系,掌握企事业单位大宗商品采购和工程建设信息。与法院建立联系,收集民间借贷诉讼判决信息。与工商、房管、国土部门联系,取得动产和不动产抵押信息等。
2.建立企业巡查制度,实施相互稽核。选取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重点检查,通过查阅企业账簿、财务报表、原始凭证和对涉及业务往来方进行相互稽核、相互证实等方法,掌握拆借资金的融资情况和企业资金占用费收取情况。特别要开展对关联企业之间“待摊费用”、“其他应付款”、“实收资本”等科目的交叉稽核。
3.形成以査促管的机制,落实核查结合举措。将核定征收与查账征收相结合,对于企业民间借贷行为已在账面反映,并计提利息的,采取查账征收方式;对未在账面反映利息收入的,按照资金借贷发生额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核定其应税收入,并按率计征税款。财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