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当前财政工作的复杂形势和突出的收支矛盾,四川财政在实现高位增长的同时,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提升财政管理绩效。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四川财政关键是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集中财力办好“九件大事”。为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力,省级财政通过调整财力结构、统筹新增财力等方式,集中安排160亿元专门用于推进和民生保障攸关的“九件大事”:安排40亿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主要用于提高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生均经费、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标政策、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安排20亿元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安排20亿元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安排20亿元支持文化繁荣发展,重点用于基层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0亿元支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0亿元扶持自主创业;安排10亿元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安排1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安排10亿元完善群众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二)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保持合理的政府投资规模,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统筹协调各类政府性资金,优先保障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大力支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以及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加大省级预算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扩大消费需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三)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战略,把支持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四川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7+3”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及相关重点龙头企业、关键产品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能力建设。加大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继续落实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政策,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支持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
(四)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有效发挥财税杠杆调控作用,通过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少新兴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税负,对社会资本经济效益不高以及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企业、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实施财政限制准入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延长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按照中央部署,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落实对蔬菜批发和零售免征增值税,以及减轻物流企业税负的相关政策。支持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落实好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补助政策。
(五)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农田水利、农村公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着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机制好、实效大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服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三农”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民办公助机制,支持健全农业担保、保险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大力支持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加农民务农务工收入。稳步推进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继续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后期扶持工作。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确保完成教育投入目标任务。重点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职教攻坚和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健全“全民养老”制度,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标准,落实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地震灾区群众、“9+3”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政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统一两项制度的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健全并落实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制度,推进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健全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城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群众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保障。支持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扩大文化“公共服务购买制”实施范围,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财
责任编辑 张敏
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