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安徽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安徽省财政厅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通过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和财政服务等手段,有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为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2008年,为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财政每年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的力度。2009年,省财政通过预算追加设立了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一定5年不变。“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约174亿元,年均递增2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同期GDP增长率。除一般预算安排外,省财政每年还通过非税收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多渠道支持文化发展。仅2011年,省级用于文化发展的两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收入达到20多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9040万元、宣传文化专项资金3216万元。
安徽省财政厅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通过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和财政服务等手段,有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为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2008年,为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财政每年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的力度。2009年,省财政通过预算追加设立了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一定5年不变。“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约174亿元,年均递增2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同期GDP增长率。除一般预算安排外,省财政每年还通过非税收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多渠道支持文化发展。仅2011年,省级用于文化发展的两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收入达到20多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9040万元、宣传文化专项资金3216万元。
二是突出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财政集中财力,重点完善了省图书馆、安徽大剧院、省博物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的繁荣、展示和服务提供了舞台和阵地。同时,利用国家开展图书馆和文化馆修缮达标工程、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契机,督促市县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建设。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底,上等级文化馆、图书馆数量增加79个,乡镇文化站基本达标,徽州文化博物馆等13家综合博物馆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财政部门还积极调整和优化文化支出结构,坚持将新增文化经费重点向基层和公共文化倾斜。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5亿元,重点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建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财政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化队伍,确保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三是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财政按照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把加大投入和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为激发艺术表演人才创作演出的活力和积极性,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0万元,对全省10位梅花奖获得者及剧目实行重奖,为艺术表演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支撑。为了保障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顺利推进,省财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改革平稳过渡,尽力“扶上马、送一程”,对转制后的文化企业原有事业费财政继续拨付,并且总量不减。同时,针对国有艺术表演院团基础薄弱,改制难度较大的问题,省财政按照“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政策保障、解决关键问题”的原则,积极为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和保障。在改制关键时期的2010年,统筹资金7510万元,对全省改制院团设备更新、创作演出给予补助,为院团走向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省直五大集团的改制和上市,省财政全力给予支持,支付了必要的改革成本,提供了及时优质的服务。
四是注重引导,支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针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策扶持的情况,省财政着重解决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与创新问题,突出支持特色文化集团及优势文化产业率先发展。2008年,省财政开始设立文化产业资金,截至2011年,投入超过2亿元,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形式支持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能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为培育动漫产业市场,省财政连续两年支持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的举办。为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省财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妥善处理了安徽出版集团重组改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为集团开拓主营业务尽早上市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支持发行集团改制上市,省财政主动进行政策扶持、提供指导,确保如期上市。为了推动基础较为薄弱的演艺集团和广电集团组建,省财政在妥善解决职工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上,采取花钱买机制的办法,加大对项目的投入,自2009年起,连续5年每年为广电集团安排贷款贴息1000万元,每年补助演艺集团设备、创作和人才资金2000万元。另外,每年安排补贴资金700万元,对省直院团演出进行补贴,每场次补贴7000元。2011年,为充分发挥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的影响和品牌优势,省与市共同设立再芬黄梅艺术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一定五年不变,专项用于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打造具有较强艺术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现代大型演艺企业。
上述财政政策和投入在效促进了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增幅在30%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亮点。特别是省属文化产业集团厚积薄发,实力凸显,资产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5年资产规模扩大了10倍,由5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其中,安徽出版集团兼并“科大创新”,成为全国第一个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并被证监会列为“十大经典重组案例”之一,集团输出版权项目286种,居全国第一,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全国唯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安徽发行集团的皖新传媒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发行企业,并被列入“沪深300”指数样本股。安徽出版和发行集团均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米拉德合作组建新安传媒公司,一次性引进资金2.1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安徽卫视收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在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实现全覆盖。此外,以安徽合肥著名历史人物包公为原型的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成为我国登陆日本市场的第一部原创动画片;原创漫画《三国演义》是目前我国售出海外版权最多的原创漫画产品;学习型系列动漫图书《魔术笔记》还成为国内第一部被苹果公司列入平板电脑的上线阅读图书,全省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