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曾强调,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持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根本要求。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财政分配、社会生活、民生水平。当然,不能就此走向“唯生产力论”和“完全的经济决定论”的极端,但生产与分配、原生与派生、原发作用力与继发反作用力,是绝对不可颠倒的,硬要反过来,就必受客观规律的惩罚。
当前,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放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声音,原因主要是我国近些年“黄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建设日新月异但建设质量(增长质量)滞后,社会福利增进赶不上人们心理预期的提升,等等。
对此,中央决策层面已清晰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统领全局的主题与总纲,并进一步体现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加强改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种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升华为“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与...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曾强调,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持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根本要求。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财政分配、社会生活、民生水平。当然,不能就此走向“唯生产力论”和“完全的经济决定论”的极端,但生产与分配、原生与派生、原发作用力与继发反作用力,是绝对不可颠倒的,硬要反过来,就必受客观规律的惩罚。
当前,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放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声音,原因主要是我国近些年“黄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建设日新月异但建设质量(增长质量)滞后,社会福利增进赶不上人们心理预期的提升,等等。
对此,中央决策层面已清晰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统领全局的主题与总纲,并进一步体现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加强改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种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升华为“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与时俱进、更为周密的认识表述,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正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升华版”,而决不能理解为对前者的放弃。
发展和科学发展,必然是、必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可持续地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提升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大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放弃、不应淡化、不可动摇。
——有人提出,应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这在逻辑上是似是而非的和紊乱的。科学发展观的哲理基础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实践层面坚定不移地扩大和提升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与水平,以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增进人民福祉的物质条件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所以,不可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两者对立起来,也不应简单化地提出非此及彼、只取其中之一的命题。
——反对“GDP主义”、“GDP挂帅”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能将GDP等同于经济建设,并进而否定后者的中心地位。理论上说,GDP并不等于经济建设,所以,改变“GDP挂帅”和“GDP为中心”并不等于要改变“经济建设为中心”。GDP指标虽有明显的缺陷,但现阶段世界各国在经济统计上,还不得不用这个技术性指标。今后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加入其他指标来综合评价经济建设的整体绩效,但不以GDP为中心决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建设为中心”。
——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防范事故,但决不能因噎废食、忽视发展。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有事故,关键是事故之后管理当局的态度与作为。近年我国“事故多发”,一方面暴露了经济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资讯传播日益发达有关。过去“低速增长”时期就无事故?其实也有许多大的事故,只是由于当时可以有效施行消息封锁,很长时期内并不为公众所知而已。不久前发生的甬温线动车事故,教训深刻,面对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任何掩盖矛盾、推诿责任和因噎废食、否定一切的态度,都是错上加错,只有亡羊补牢、全面改进、防患于未然,方为正确的处理方式。我国已走在世界前沿的高铁事业,因此次事故遭受了一次原未料到的打击,但这毕竟是阶段性的压力与曲折,我国高铁的前沿地位未变,还要继续发展。其他如造船、矿山机械、深海勘察等已有长足发展、接近前沿的领域,都值得举一反三,全面加强对事故和不良事件的防范——可以“慢一点,稳一点”,但积极求发展与追求“后来居上”的赶超,一定要坚定不移。事故和挫折,警示我们的是如何追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质量的经济建设,决不应引申出“放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认识误区。
——可持续的民生改善需要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支撑。对民生的改善必须继续高度关注、大力促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的民生改善依靠什么?没有统筹、协调发展中经济建设的后劲,一味只注重短期民利的改进,将落入“吊高胃口而不可持续”的境地,那种拉美式“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会把整个社会拦阻于“中等收入陷阱”而一蹶不振。他国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在我国同样值得高度警惕。改善民生客观上还需要大力改进分配体制与机制,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紧密结合起来,但决不应引申为可以用“分好蛋糕”来取代“做大蛋糕”的前提、基础地位和长远动态衔接中的主导、中心地位,决不可理解为在全局意义上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转向以分配为中心。
——经济增效、社会发展、转变方式、改善民生,都需要并呼唤着改革,而改革最终还是为了促发展惠民生。经济建设的实质,本指由建设带来的可持续的民生实惠,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度重视质量、效益、可持续性。而且必须强调,在我国未完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革之前,任何质量、效益的提升和民生改善,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与体制创新、机制转换问题紧密相关。我们需要承认,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质量、效益、民生等问题与挑战,背后都有改革不到位(往往是严重滞后)的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但如果却将这些归之为需要放弃“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岂不是严重的逻辑混乱和错开药方、自断命脉?
总之,党中央在大政方针层面,业已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升华版”,我们在坚持主题、贯彻主线的工作中,显然还需要澄清糊涂观点、排除认识误区,保持和增进战略头脑的清醒度,坚持“五个统筹”之下的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中心任务不动摇,构建好经济、社会、人文全面发展的协调机制,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有远见、有作为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义无反顾、脚踏实地地实现“三步走”现代化宏伟目标。财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