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退经济的通胀威胁,除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需要寻找货币政策以外更有力的工具。笔者认为,改善民生也是治理通胀的重要措施。加大改善民生的支出投入,可以稳定通胀预期,保障低收入者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轮通胀的原因很多,有货币因素,有供给因素,也有国际影响的因素,可以说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碰撞到一起导致了本轮通胀。除此之外,预期通胀是真实通胀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预期通胀直接影响到下期的工资和价格水平以及投资和消费决策。影响公众通胀预期的首先是前一期的通胀率,2010年给2011年的通胀翘尾因素全年平均为3.50%,也就是说,在2011年前几个月的通胀,很大部分并不是2011年新的涨价引起,而是2010年后几个月通胀的惯性所至。而且从2010年最后几个月的通胀的环比价格看,近期的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政府采取一系列限价措施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在未来几个月显现。政府应该让公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稳定住公众对于未来的通胀预期。其次是原材料的囤积居奇,比如2009年和2010年初的大蒜与绿豆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这会让公众预期短期内其他食品价格也将上升,从而推高当期通胀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长期的因素,就是货币供给的持续增加。从2005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速度一直保持在高位,这增加了公众对通胀的长期预期。
保持公众稳定的通胀预期,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对低收入者的民生改善,增加大众福利,平滑大众消费,避免产生大规模的抢购和囤积居奇。特别是财政增加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可以防止实体经济过分紧缩的风险,又可以稳定大众预期,也可以综合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之道。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受到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应该受到其他政策变动的影响。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建设的份额,是国家中长期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考虑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又要考虑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循序渐进,建立一套覆盖城乡,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社会保障制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度保障、多方参与原则和科学性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是增加农业生产方面的财政支持。改善民生,应加强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支持,包括增加投入、发挥资金作用以及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增加的财政投入,必须包括对农业种植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产品市场化建设费用、农业存储费用等的增加。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担保、贴息等手段,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社会、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调动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支持农业产业化。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完善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事前竞争立项、事中跟踪检查、事后绩效考评的资金监管体系。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制定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办法,开展绩效考评,并在资金分配中运用绩效考评结果。还需要提到的是,近期开始试点的农产品保险制度也可以使得农民有稳定种植的预期,规避农业风险,从而在长期内稳定农产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三是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可以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面临通胀的抵抗能力,也能稳定社会预期,同时保障低收入者正常的生活。应建立低收入者补贴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食品部分的涨幅相配套的补贴机制,保证低收入者的实际食品购买力不变,从而减少直接运用货币政策对抗通胀对低收入者造成福利的损失。同时,建立涨价补偿的专项基金,作为价格补偿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用于调控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的价格。
四是持续保障教育、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对于稳定公众通胀预期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卫生事业,在通胀时期能够保证不涨价,或者价格稳定,相当于减少公众用于发展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稳通胀预期,缓解公众的通胀压力。要继续发展义务教育,搞好经费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认真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解决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按照经济发展需要抓好人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装备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水平。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事业,优化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做到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行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财
责任编辑 陈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