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陕西省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大范围整合涉农资金,大幅度增加专项投入,扎实推动各类小农水项目高标准建设,改造衬砌各类小型渠道1743千米,集成各类小机井、小泵站、小塘坝、小堰闸和小水窖等“五小”水利设施3276处,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4.5万亩,建成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一)科学规划布局,板块整合规模推进。小农水工程点多面广,必须坚持规划抓总、规模推进。在“十一五”初省政府颁布的《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基础上,陕西省组织各个重点县新编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三年建设方案,从摸清工程状况和群众需求出发,顺应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小农水工程,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结合全省地域和水资源实际,在分类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增强示范效应。关中地区主要建设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现代化灌排渠系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陕北地区主要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示范片,陕南地区主要建设小型灌区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示范片。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地域相连的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富平、蒲城、大荔、临渭等五个重点县连片实施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在交口抽渭灌区打造30万亩的全省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示范区,在杨凌农科城围绕农业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集中发展高效节水产业园区,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标准高的小农水项目,充分发挥出小工程、大群体的综合效益。

(二)加大投入力度,破解资金瓶颈。2009、2010年陕西省小农水项目投资规模逾1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53亿元。为确保3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顺利实施,省财政不断加大资金配套和整合力度,两年共安排小农水专项补助资金5.25亿元,并将产粮大县农资补贴小型水利项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3.07亿元与重点县项目计划打捆下达,归并使用。市县两级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口粮田建设、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各类项目资金3.69亿元,初步形成了资金聚集效应,破解了投资短缺瓶颈制约。充分利用小农水重点县与现代农业项目两个平台,将富平等9个重点县与现代农业项目县相结合。在具体操作上由县财政牵头,县水利、果业部门共同确定年度项目区的位置、建设内容、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投资,围绕各县的小农水建设总目标共同编制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各自的优势划清两个项目各自的重点支持环节和建设内容,省级财政、水利、果业部门联合审查后,县级水利、果业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实施,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效果明显。今年西南大旱发生后,小农水项目服务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后要以省级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担保,计划信贷筹资50亿元,用3-5年时间恢复改善大中型灌区的583万亩失灌面积,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推行四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制定了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各重点县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参照基本建设项目要求,以县为单位,全面推行小农水项目法人负责、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和合同管理四项制度,各重点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本县项目建设工作,组建方案由上级水利部门审查批复,工程施工、建设监理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各设区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所辖重点县的工程质量监督,县级财政部门实施资金报账制度,资金管理做到了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财政资金落在实处,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年度工程完成后先进行竣工决算,县级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工程质量监督意见后,由省、市财政、水利部门联合进行竣工验收,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四)实行精细管理,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六个到位”:一是部门协作到位。省、市、县三级分别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财政和水利部门共同选定项目,共同指导实施,共同检查考评。二是上下联动到位。在规划编制、重点县选择、方案审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竣工验收、运转程序等方面,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高效运作。三是公开公示到位。重点县遴选由各设区市差额推荐,省级公示后择优确定,实现竞争立项,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类工程设施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及时在项目区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绩效考评到位。每年对市、县两级小农水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将结果予以通报。坚持奖优罚劣,年初拨付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时预留10%,对考评前四名的重点县当年各奖励25万元,并在下年度各增加省级补助资金100万元;对考评后两名的重点县当年各扣减50万元,并在下年度调减省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所扣减资金由县级自行筹措弥补,不得留有缺口。对考评靠前的设区市在专项工程资金分配、市级管理费上给予倾斜,调动各设区市在项目日常管理、检查、督促工作上的积极性,夯实市级监管的责任。五是建管机制到位。各重点县在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时要在项目区公示建设项目内容、国家的扶持政策、需要群众的投入和投劳以及项目的建后管护形式等,广泛征求受益区群众的意见,努力拓宽水利部门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桥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小农水工作的新机制,调动基层农民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和管护小农水设施的热情。六是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小农水项目建设的背景、“民办公助”政策、申报程序等,解答群众咨询。注重培养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定期组织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单位深入现场,宣传报道工程建设动态和成效,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加快实施。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