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赵鸣骥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决定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两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水利部门加强合作,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极大增强了农业生产基础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本期专题介绍了部分省份开展重点县建设的相关经验与成效,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决策精神,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全力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重点县建设目标,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一、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
编者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决定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两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水利部门加强合作,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极大增强了农业生产基础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本期专题介绍了部分省份开展重点县建设的相关经验与成效,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决策精神,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全力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重点县建设目标,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一、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灌溉大国。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对我国粮食连续获得七年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加上欠账太多等因素,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农村农业灌溉用水矛盾较为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农村水利安全隐患未完全消除,农业用水浪费与水资源短缺现象并存,严重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尽快扭转农田水利脆弱的不利局面;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2010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保障和改进民生的重大举措。各级财政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把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重点县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和财政支农机制的重大创新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并集中资金在全国实施了两批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重点县建设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最关键的环节,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两年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初步实现了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一)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有了积极改善。2009年重点县建设共维修改造塘坝1万多处,整治渠道4万多公里、改造机井6万多眼,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近2万处,使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更新、修复和改造。
(二)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稳定提高。通过重点县建设,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强了抗灾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09年重点县建设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92万亩,新增和改善排涝面积97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85万吨,增产效益十分明显。
(三)节本增效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各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了农业用水,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另一方面,重点县建设改善了灌排条件,提高了复种指数,有的粮食主产区水稻单产提高10%。水源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的项目区农民亩均增收超过600元。大规模的重点县建设还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探索建立了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模式。重点县建设实行“依据规划、连片治理、整县推进”的模式,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的建设方式,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的局面,打造了农田水利资金整合的平台,创新了支农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绩效考评制度,强化了资金监管,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确保如期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持续、有序发展。
一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当前水利投入的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政府投入、群众投劳、资源利用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二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大幅度增加投入规模。要建立各级财政共同负责的投入机制,大幅度地稳定增加小型农田水利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从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工作部署等方面加大力度,大力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农田水利资金使用效益。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和推进农田水利连片建设,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增强资金使用合力。继续完善审批权限下放、竞争立项、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增强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继续支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层水管单位和灌区管理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增强农民自管自用能力,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第一批重点县三年建设任务的最后一年。要全力推进明年重点县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三年建设目标。
一要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实现重点县建设目标。各级财政部门要把重点县建设工作作为当前财政支农的一件大事来抓,与水利部门密切配合,把确保如期实现重点县建设目标作为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核心任务,安排更强的力量,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进一步增加投入,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县建设。明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资金规模,再安排新增一批重点县。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增加本级资金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重点县建设资金原则上不少于中央补助资金规模。各地要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县建设,避免资金分散安排。
三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突出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今年,财政部、水利部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对考评优秀和良好的省份进行了奖励。明年,将主要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对新增重点县名额进行分配,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鼓励工作力度大、成绩突出、积极性高的重点县及省份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对第一批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好、三年目标实现好的县给予奖励。
四要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提高建设质量和标准。优先支持耕地面积大、建设任务重的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山丘区小微型水源建设和塘坝清淤整治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继续开展膜下滴灌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适当提高亩均建设质量标准和投入力度,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五要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近年来全国地方本级财政水利资金支出进度比较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预算执行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预算执行结果体现了财政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情况,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意义非常重大。各地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预算编制与执行并重、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进一步与水利部门一起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措施,切实加强水利资金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加快水利资金预算执行进度。
(作者为财政部农业司司长)
责任编辑 冉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