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面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严峻考验,四川财政牢牢把握“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74.2亿元,同比增长21.9%,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591亿元,增长21.8%。预算执行呈现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保障能力继续增强、重点地区提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大政府投资。20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性资金达到3389.5亿元,占总资金来源的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1088.9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7倍,占当年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由2008年的3%提高到8.5%,有力地保障了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投资需要。同时,全省完成灾后重建投资6002亿元,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完成投入1100亿元左右,捐赠资金、对口援建、港澳援建等完成投入700亿元左右。另外,全省安排产业发展的财政支出超过了500亿元,比2008年增长50%以上,有力支持了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技术研发以及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政府性投资的引导带动,全省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2020.7亿元,同比增长58.1%,对促进全省经济止滑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注重政策引导。2009年以来,四川省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比如,组建了省级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缓解融资困难、促进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铁路、公路、机场等20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向59个扩权试点县(市)安排地方政府债券放大资金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县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配套资金压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注重机制创新,通过建立金融机构贷款激励机制,扩大了金融机构对全省的贷款余额,引导金融资金投入到就业再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三农”等领域,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此外,各级财政还建立健全了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补贴、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出口奖励促进等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民生保障。2009年,全省用于“八项民生工程”的资金达到800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筹集资金35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红层找水、百姓安居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民生保障长效机制得到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教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加快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民生政策不断完善。三是惠民补贴资金得到落实。全省及时足额兑现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65.34亿元,兑付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6.2亿元。各级财政还努力筹措资金91亿元,全面兑现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政策。这些惠民政策的兑现,不仅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对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10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四川财政将继续紧抓灾后重建工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策部署,加快组织申报中央灾后重建包干预算指标,完成灾后重建基金中期调整工作。按照“依法依规、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灾后重建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制定融资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支持灾区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
二是保持政府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地方政府筹资责任,统筹安排财政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促进资金整合协同,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路铁路、能源电力、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三是支持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及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用好用活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全省工业“7+3”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等三大潜力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钒钛钢铁、汽车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有效推进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布局。运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
四是切实增加“三农”投入。通过加大“三农”投入,引导各种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生猪、玉米、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整合支农资金,完善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支撑体系,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村级互助资金、农业保险等扶持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项民生工程”、富民安康工程以及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搞好资金统筹平衡,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构建公平科学、公开透明的民生政策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