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湖北财政认真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提高经济运行质效为重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进一步做大做实收入,做优做强支出,做精做细管理,做专做好队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危”与“机”的唯物辩证观。
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多元化的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建立省级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逐步将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入转由投资平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制度,对全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给予资金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繁荣。建立完善发展“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多种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省级...

2009年,湖北财政认真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提高经济运行质效为重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进一步做大做实收入,做优做强支出,做精做细管理,做专做好队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危”与“机”的唯物辩证观。
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多元化的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建立省级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逐步将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入转由投资平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制度,对全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给予资金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繁荣。建立完善发展“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多种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省级预算设立3亿元的“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对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实行“以奖代补”;研究出台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探索排污权有偿交易;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环保产品,2009年全省采购节能产品和环保产品分别占同类产品的100%和93%。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保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县(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初步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加大对省内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调节,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此外,在财政收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建立了20亿元的县域经济调度资金,并通过用好用活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给予奖励,来支持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工业基础较好、实力相对较强的县(市)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抓住中央出台新增商贸流通企业财政政策的机遇,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农村物流、供销新网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共8500万元,全力保障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了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弥补了大工业无法占领的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2008—2010年省集中税收当年新增增量返还县(市、区)的50%用于各地补充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省级再担保平台建设。同时,通过安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奖代补”资金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方式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开阔理财思路,创新机制支持经济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途径,借助市场力量,撬动社会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以支农资金整合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以现代农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部门预算编制为平台的多样化资金整合形式,通过预支农业综合开发回收的有偿资金及财政贴息方式,支持脱贫致富奔小康7个试点县的发展,并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县贷款力度,逐步建立了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的新机制,真正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保民生。加强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大胆尝试利用国库间歇资金,准确把握财政资金临界点,采取超调资金方式设立了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同时,为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建立了一整套机制,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先后组织7个督办组,对30个县(市、区)的专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督办,确保投得准、用得好、收得回。湖北省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在保证国库支付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金的运动,产生了增值;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的风险投入,鼓舞了投资者信心,放大了投资效应,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扩大了内需,增加了就业,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尝试。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效,既是湖北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2010年,湖北财政将继续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提高经济运行质效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后作用”。在财政政策上注意将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明确财政支持发展重在扶强、扶优,以进一步放大财政政策效应和资金效应。在财政管理上深入研究,科学测算,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资金沉淀,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运动起来,在运动中发挥效益,实现增值。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凡是有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都必须有严格的财政监督检查。问责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的竣工销号制,保证每一个项目有效地完成。注重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在继续用好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前提下,高度重视防范财政风险。并且,进一步开阔思路,通过规范和监管,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采取财税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两圈一带”发展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促进全省不同经济类型区域的统筹和协调发展。完善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措施,进一步管理和使用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资金规模由现有的20亿元扩大到30亿元,其中1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项目的发展,并赋予各县在资金使用上更大的权责,使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湖北经济迈入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效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财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