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打造“民生财政”,连续三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去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各级财政都很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但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仍然比上年增长了27.5%,高于财政支出增幅2.2个百分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重点支持强农惠农、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暖房子工程和“六路安居”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确保民生实事所需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强农惠农方面。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继续积极筹措安排资金,支持以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妥善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完善经费保障运行机制。一是加大对“汽车下乡”产品的补贴力度。在落实好国家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将农牧渔民、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购买一汽集团“汽车下乡”产品的补贴比例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加大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完成全省1700万亩耕地深松深翻作业计划。三是支持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为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增加农民收入,去年吉林省启动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工程试点。本着农户自愿、共同出资的原则,所需资金由国家、省级、市县和农户按规定的比例筹集。今年,全省试点规模将由3万套扩大到15万套,省财政计划安排补助资金比上年增加1.1亿元。四是新增安排人参、梅花鹿和林蛙等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人参等特色产业和林业发展。此外,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一是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80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水平达到880元。二是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去年,全省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7.7万人,为实现应保尽保,今年省财政计划适当增加安排补助资金,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三是稳定用好10万个公益性岗位。全省各级财政筹措安排资金用于按提高后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应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四是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去年,吉林省筹措拨付资金69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市、林业、煤矿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五路安居”工程,完成工程建设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城市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今年,各级财政还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支持实施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把“五路安居”拓展至“六路安居”,启动“暖房子”工程,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教育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完成全省乡镇中学生理化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装备建设。按全省859所乡镇中学和校均35万元建设标准计算,全省共需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去年已完成587所;今年计划再投入,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其余272所乡镇中学四室装备建设,彻底结束农村中学生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历史。二是稳步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去年吉林省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据测算,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需资金近50亿元。今年,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整合与校舍建设有关的专项资金、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方式,积极筹措安排资金,加快推进工程实施进度。三是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学校因免除学费减少的收入,通过财政补助和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得的收入解决。按国家统一补助标准、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测算,全省各级财政需筹措落实中职免学费补助资金3700多万元。四是全面解决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今年,全省各级财政计划筹措资金8.3亿元,在2008年以来补发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基础上,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五是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大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建设1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和3000个农家书屋,送3000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财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