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山东省宁津县,为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到刀刃上,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手抓增收一手抓节支,大胆探索财政改革新路子,群众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叫好声越来越响。
乡财县管:堵住了乡镇财政的
“无底洞”
“现在乡镇教师的工资都由县里统一发放,我们夫妻俩每月三千多,连一半也花不了,日子过得很舒服……这下让我上访我也不去了!”说这话的是宁津县杜集镇的退休教师仝金河,曾是全县有名的上访大户,夫妻俩都是初中教师,从2000年到2001年连续14个月未领到工资,只能靠借债度日,为此仝金河带头上访30多次。可自2005年以后,全县再没有一名教师为工资的事上访过,因为这一年县里实行了乡财县管改革,各乡镇的干部教师成了这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从此都能按时领上工资了。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锐减,逐步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到2004年底,宁津县乡镇实际债务余额达9726万元,而乡镇地方财政收入仅2542万元,总支出达9651万元,大部分乡镇都在靠借债勉强维持运转,工资拖欠严重。在财政极端困难的同时,花钱大手大脚问题却普遍存在,仅招待费一项,一般的乡镇每年都在几万甚至十几万以上。为帮乡镇财政走出困境,2005年初,宁津县开始推行乡财县管,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按税种划分乡镇财政收入的范围和比例,科学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支基数。乡镇教师工资和离休人员工资上划县级管理,公职人员工资实行县级统一代发;乡镇财政所划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建立乡镇财政增收激励机制,将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与乡镇公用经费、政绩考核双挂钩;建立乡镇财政支出控制机制,落实乡镇债务清偿制度,把乡镇增减债务纳入乡镇政绩考核。
制度完善了,运行规范了,乡镇财务状况迅速好转。2005年到2007年,全县乡镇国税收入由2236万元增加到7706万元,增长2.5倍,地税收入由1213万元增加到3728万元,增长2倍。乡镇债务减少2200多万,占总债务的24%。三年间各乡镇未增加一个编制,公用支出每年比改革前减支近千万元。以公务用车维修为例,2005年实行政府采购定点维修后,仅花了21万元,为2004年的8.75%。
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事儿,但乡镇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建立了财政支出的“总阀门”
乡镇财政改革的巨大成功,坚定了宁津县深化财政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经过半年多的充分酝酿之后,2008年初在全县所有83个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了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项改革。综合预算改革,将各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基本原则是核定基数、超收分成、欠收减支、自求平衡。各单位收入和支出完全脱钩,所有收入全部进国库,然后按统一标准核定各单位支出,解决了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也杜绝了乱收费、滥罚款现象,优化了经济环境。
改革初期的清查中,曾发现有一个单位有18套账、近30个账户,会计自己都记不清本单位到底有多少个账户,还有大量资金分散存放在十三四个私人存折上,其混乱程度让人触目惊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彻底杜绝了这种现象。改革后,各单位只允许设置一个“零余额”账户。县直部门全部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实行电脑记账、全县联网,便于财政部门随时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核算。财政局各科室的账户和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科集中管理,制定了简便高效又相互牵制的账务处理程序,每笔资金都要由业务科室、预算科、国库科、支付中心等六个环节审核才能拨付,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实现了“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不仅管住了铺张浪费,而且杜绝了滞留、挤占、挪用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府采购:亮起了县乡财政的
“节能灯”
原计划170万元的工程,只花11万就拿了下来。原定3000多元的锅炉维修,400元就完成了。对这些也许您不相信,但它却是宁津县实行政府采购后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
宁津县的政府采购首先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品采购做起的,并很快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对县财政负担的公务用车保险实行统一采购后,每辆车的保险费由原来的每年7000余元降到3400元。取得成功经验后,采购范围迅速拓展到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市政、环卫等方方面面。
在一项城区绿化工程中,县财政部门派人同多个供应商进行谈判,硬是把每棵雪松的价格从240元压到了70元,整项工程比相关部门的预算少花了66万元。张学武至常洼公路改造时,为测量工程量,工作人员用50米长的皮尺,步行把30多华里的路基一米一米地丈量下来。施工方建议说:“这样量怕是到天黑也量不完,还是用汽车的里程表量,半小时就能量完。”可负责的同志却说:“那样量的不准”。为求一个“准”字,工作人员吃苦受累不说,还得罪过很多人。一次,财政局基建科的张金海下到2米多深的井中检查排水管道井垫层的厚度,发现比设计厚度少了3厘米,当场要求施工方重新返工,不料施工方拒不接受,把他一人丢在井里扭头走了,张金海费了好大劲才从井里爬上来。正是靠着不怕得罪人的认真劲,宁津县的政府采购取得了“少花钱多办事”的良好效果,近年来,政府采购项目的节支率一直在20%左右。“一折通”:架起了政府农民间的
“连心桥”
在2009年的涉农补贴发放工作中,宁津县仅用一个工作日就将全县91104户种粮农民的4593万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全部拨付到户,而往年则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主要得益于县财政局近年来竭力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和“一折通”制度的实施。
近年来,宁津县财政局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立了涵盖县乡金融机构及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信息网络,为强化财政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手段。自2008年10月起,宁津县着手建立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制度,利用财政信息网络实现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到全县856个行政村、40余万农村人口。县财政局在人员紧张、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个月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县13万户农民的户名、身份证号、住址、劳动力人数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核对工作,其中,将全县13万户农民的信息录入微机,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同时为每户农民在农村信用社开设了“一折通”账户,“一户一折一号”。农户基础信息和开户信息准确无误,使财政补贴资金的发放和银行数据接口得以贯通。农村信用联社根据县财政局提供的拨付文件,以批量发放的方式直接将补贴资金拨入农民的“一折通”账户。
财政涉农资金“一折通”发放制度,架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连心桥”,开设了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直通车”,有效解决了涉农补贴发放工作中存在的环节过多、滞留延压、兑付不及时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惠农政策效益的发挥。2009年1—9月份,该县通过“一折通”共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1590万元。
新型公共财政体系的初步建立,保障了政府资金一个“进口”收入、一个“漏斗”支出、一条“管道”直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仅2008年一年,宁津县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7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3250万元,筹资2344万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228万元,发放粮食综合补贴4524万元,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金1106万元,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