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作者:陈先森 (作者为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能建设年”、“规范管理年”、“能力建设年”等活动为抓手,践行主动理财、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理念,以改革促管理,向管理求效益,实现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大提速、大跨越。
立足科学化,促进收入征管科学精细管理。一是建立税收收入的科学预测机制,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科学合理编制收入计划。二是密切财税库银之间的联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税源、重点企业,及时分析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今年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密切加强对重点纳税大户的跟踪调查,每月对全省纳税前30户企业生产经营、税收进行动态统计分析。三是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不断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将除高中学校、高校收费以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全省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所有”的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强化以票管费,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立足规范化,促进预算编制科学精细管理。一是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凡...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能建设年”、“规范管理年”、“能力建设年”等活动为抓手,践行主动理财、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理念,以改革促管理,向管理求效益,实现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大提速、大跨越。
立足科学化,促进收入征管科学精细管理。一是建立税收收入的科学预测机制,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科学合理编制收入计划。二是密切财税库银之间的联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税源、重点企业,及时分析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今年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密切加强对重点纳税大户的跟踪调查,每月对全省纳税前30户企业生产经营、税收进行动态统计分析。三是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不断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将除高中学校、高校收费以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全省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所有”的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强化以票管费,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立足规范化,促进预算编制科学精细管理。一是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凡年初可确定的财力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部门所有收支项目统一纳入综合财政预算。并按要求编制一般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不断增强预算体系的完整性。二是全面推开部门预算管理。自省级在2002年实行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起,到2008年底,全省所有市县全部编制了部门预算,提高了预算编制水平。三是建立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全面掌握预算单位人员、资产等信息,实行精细化管理。四是加强定员定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用经费标准,核定单位的公务用车编制,制定租赁费、办公区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网络运行维护费、机动车辆运行维护费等单项定额管理办法,统一定额标准。五是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编审机制。明确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申报程序。全面建立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库,实现项目支出通过项目库清理、申报和审核。积极推行项目支出评审论证制度,着力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对年初预算编制中能够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用途的项目,全部编制到具体项目实施单位和具体项目名称,提高预算分配一次性到位率和预算执行率。六是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制定了《关于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通知》,进一步细化资产配置环节的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立足绩效化,促进预算执行科学精细管理。一是提高预算执行均衡性。建立经常性经费均衡支出、专项经费限时支出、采购经费限期执行的经费拨付制度,确保支出的时效性。完善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加快转移支付资金下达进度。对属于省与市县分享的非税收入,实行分级缴库,增强市县统筹安排财力的能力。建立处室责任制、月度分析制和年终通报考核制、上门服务制等制度,加大对市县、处室,部门支出进度考核监督力度。2008年全省财政支出1623亿元,增长31.2%,省级结转较上年减少25亿元,下降37%。二是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全面推开市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机制,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三是提高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大力拓展货物类、服务类项目政府采购范围,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同时积极创新采购方式,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政府采购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实行协议供货。2008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256.2亿元,比2007年增长58%,节约资金56.7亿,节约率18.2%。四是稳步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建立项目预评审制度,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构建与公共财政体系相适应的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9年,选择两个市十个县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省级安排16个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五是把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在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在芜湖、滁州等5个市、县区实施“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构建“五个一”管理体系,即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连”、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形成完整的政策和资金落实保障体系。六是强化支出经费管理。严格控制“人、车、会、出国(境)”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编信息化管理,建立出国境经费审核联动机制。超编人员不得纳入工资统发范围,擅自增设的机构不得纳入预算保障范围。遵循精细化思路,2007年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倒房重建,在深入调研、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补贴标准,受到财政部、省政府肯定,该标准被民政部采用,并在全国推广。
立足全程化,促进财政监督科学精细管理。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监督机制建设,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的要求,积极推进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全覆盖”的监督体制。一是进一步明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关系。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为一体,以监督促管理、以管理促绩效,突破传统的事后集中检查模式,突出财政监督的重点和难点,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把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贯穿于资金分配使用的全领域、全过程。二是整合财政监督资源,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成立财政监督检查局,充实监督力量,配备专职人员27人,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三是优化财政监督环境。建议和完善财政、审计、国资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并充分利用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结果,建立财政监督新格局,形成多方参与、整体促进、全面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氛围。四是严格执行《财政为法行为处分条例》,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立足公开化,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一是依法接受人大和审计监督。省直所有124个部门预算向人大报送,并逐步细化报送人大审议的预算格式。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财政审计整改工作。二是推进信息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及时公布财政收支统计数据,以及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情况,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政策、发展规划等内容。2008年,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主动发布的财政信息1700多条,办理依申请公开信息30多件。三是加强与“两会”代表、委员的沟通。每年全省“两会”期间,为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阅《财政预算参阅材料》,对涉及财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解答,增强与“两会”人员信息互动。四是创新信息交流方式。与有关预算单位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主动借助省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现场答复群众提问,拉近与服务对象距离;开通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手机短信、电话语音查询平台,受到农民欢迎。
立足制度化,构建科学精细管理的制度运行环境。一是促进财政与经济互动。2007年,省财政厅相继开展财政支持县城经济发展、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等专题调研,经省政府批准转化为财政支持科学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了如《关于省财政支持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2008年,开展了更加贴近泛长三角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区域经济、非公经济、新型经济、城乡经济、民生经济等“八个更加贴近”课题调研,并转化成政策建议报省领导参阅,受到省领导肯定。二是加强财政业务管理。2007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安徽省省级预算管理办法》、《安徽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省级预算资金拨付进度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收入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40余份,有的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在资金管理方面最新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省财政厅起草了《关于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财政收入管理、财政分配管理、预算执行管理和财政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省政府办公厅予以转发。
立足信息化,打造科学精细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总要求,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一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省财政厅专门成立金财工程领导小组,健全办事机构,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二是维护管理好核心业务系统。积极做好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收管理、预算编制、公文流转等系统的维护升级工作,确保各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应用支撑平台“多功能插座”的作用,加强各应用系统横向联系和信息共享。如以指标管理为核心,构建预算编制、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连接系统,实现指标-支付—管理一体化。三是构建高效内部办公网络。积极做好内部网站,相继运行了电子协同办公系统、内部信息采编系统,努力打造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和政务公开窗口,提高了办文、阅文效率。强化部、省、市、县纵向信息系统,积极构筑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信息平台。
立足专业化,夯实科学精细管理的能力支撑体系。安徽省财政厅把能力建设作为实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软件”支撑。一是夯实活动载体。2007年以来,相继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岗位大练兵”、“作风建设年”、“效能建设年”、“能力建设年”、“规范管理年”、“五型机关”等活动,年年有重点、时时有抓手、项项有成果。二是创新理财思路。把更新理财观念作为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总开关”,在全省财政系统树立“四破四立”观念,即破除账房先生意识,树立主动理财理念;破除摇头先生意识,树立服务大局理念;破除财力困难意识,树立支持发展理念;破除主观臆断意识,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力求用精细化工作习惯提高管理效率,破解发展难题。三是着力推进能力建设。增强财政干部队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主动理财、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本领。大力实施“一把手”培训工程,今年上半年对百名各县区财政局长、千名乡镇财政所长进行轮训。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组织编印、选定必读书目,采取“请进来”(聘请专家主讲)和“走上去”(由厅、处长主讲)相结合的办法举办财政业务知识系列讲座。每月进行一次的厅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范围扩大到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以中心组理论学习带动全厅乃至全系统的理论学习,全面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积极推进财政文化建设,丰富机关文化活动,营造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环境。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