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积极变化是区域经济格局趋于协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珠三角的主体广东省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创下20年内的最低水平,仅为5.6%,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2009年一季度,内蒙古地区GDP增速达15%,安徽省增长11.6%,四川省增长10.8%,湖北省增长10%。城市间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2008年经济增速最快的10座城市中,有8个城市来自内蒙古、辽宁和吉林。另据统计,今年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西部地区仍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12.7%,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快6和7.2个百分点。
从区域市场看,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同比增长18.6%和18.2%,分别高于东部地区2.9和2.5个百分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扩大了消费规模。此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小于东部地区,商品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小于东部地区。从2008年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与上年相比,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区域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变,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在发力,率先回暖的迹象明显。辽宁省的大连、沈阳,吉林省的长春和湖北省的武汉等城市如果未来3年仍然保持GDP在15%左右的增速,将在区域结构重构中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以确定,这种区域结构的变化将有力地改变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对于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的重构有其必然性。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的急剧萎缩,使得以出口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受到打击;二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基建项目和工业项目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基建项目基本完善,大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这也是一季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实施的多种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将会逐渐产生积极效应,并将有效缩小或减缓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一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城发展差距已成为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后,国家将会更加关注并实施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中、西部提供更多的区域间分工和合作机遇,从而使中、西部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这些都将有效遏制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圈内的整合以及不同区城之间的联系将带动巨大的投资与就业机会,如“泛珠三角”内的港珠澳大桥,投资超过700亿元;长三角沪杭高铁,投资额将近300亿元;连接京津唐与长三角的京沪高铁,投资更超过2000亿元。随着东南沿海产业加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地区转移,中西部区域经济也将日益成型。此外,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地方政府也纷纷向周边省份伸手,整合区位、资源、市场等组合优势,努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是地理位置、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策制度和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变过程,缩小区域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推动区城间协调发展,使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苗头得到有效的抑制。
一是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目前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考虑,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二是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应在能够调控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倾斜,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上也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外资和内资到西部地区发展“瓶颈”产业、电力建设、交通通讯设施及矿产资源开发,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对内外资的吸引力。
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新的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促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消除当前形式上不公平、效果上亦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逆向调节。税收政策应配合产业政策向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倾斜,提供所得税减免的优惠。由于这些行业正是西部地区比较薄弱的产业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实施面向产业的税收倾斜实际上是对西部地区的区城倾斜,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