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做人民信任的理财人为价值尺度,以强化职能为重点,努力找准切入点,不断强化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支持和促进西安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中,迈出了积极探索的新步伐。
一、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作用
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其公共职能的发挥,直接牵涉到国计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切实解放思想,着力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作用,是科学理财、为民谋利的重要体现。
(一)以调研为先导,主动工作,勇于作为,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兴调研献策之风,形成顾全大局、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财政新机制,努力在保增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方面多想办法。同时坚持主动工作、勇于作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想方设法提供财政保障,积极研究改革手段,主动献言献计;对待政府决定事项,属于财政分内工作的,责无旁贷,属于其他...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做人民信任的理财人为价值尺度,以强化职能为重点,努力找准切入点,不断强化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支持和促进西安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中,迈出了积极探索的新步伐。
一、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作用
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其公共职能的发挥,直接牵涉到国计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切实解放思想,着力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作用,是科学理财、为民谋利的重要体现。
(一)以调研为先导,主动工作,勇于作为,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兴调研献策之风,形成顾全大局、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财政新机制,努力在保增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方面多想办法。同时坚持主动工作、勇于作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想方设法提供财政保障,积极研究改革手段,主动献言献计;对待政府决定事项,属于财政分内工作的,责无旁贷,属于其他部门主办、需要财政配合的,主动协商,绝不推托,在最短时间内拿出负责任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保障服务职能,始终把完成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抓大不放小,积极挖掘增收潜力。围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切实担负起财政收入牵头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职责,加强财政、税务、金融、企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及时分析收入形势和收入组织中出现的情况,研究制定对策和措施,既要加强税源的涵养,又要做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监控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动态跟踪,增强对收入运行趋势准确把握的能力,把好七个关口:一是把房地产、广告、建筑、汽车租赁等行业作为重点,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税收监控平台,探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税收委托代扣代缴办法,实现源泉扣税;三是加强民办教育收费税收征管,全面启用税收票据;四是探索在住宿餐饮、消费娱乐等行业实施税控收款机试点,杜绝征管漏洞;五是加强私房出租收入税收管理,防止税收流失;六是抓好个体工商税收管理,在批发市场探索实施集中收款方式,挖掘零散税源的增收潜力;七是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深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认真清理非税收入项目,强化以票控费,坚决制止收入“体外循环”,加强规费、罚没、公房出租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的征缴管理,切实挖掘非税收入征收潜力。
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支出管理硬指标。今年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紧日子、严格支出管理的思想准备,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出国、接待、公务用车、公用经费等的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务必做到因公出国(境)费用在前3年平均数的基础上压缩20%;车辆运行费用在近3年平均数的基础上压缩15%;公务接待支出在上年基础上削减10%;用电、用水指标在上年基础上降低5%;暂停公务车辆购置;2010年底以前不兴建楼堂馆所。
(三)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促进“三个转变”。牢固树立“财政工作无小事”理念,彻底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小圈子,拓宽理财思路,创新管理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示范引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的成长,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夯实财政实力。在财政收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行政行为,夯实制度基础,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方面要实现突破,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之中,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衔接,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必须强化预算约束,控制预算追加,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快专项支出进度,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形成健全的财政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财政管理方式实现由重收入到重支出的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分散投入向集约投入的转变;业务管理实现按程序运转向高效快捷运转的转变。
二、找准切入点,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一)解决经济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搭建投融资平台。在资金使用上,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按照产业方向整合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成效;用活、用足、用好已出台的财政经济政策,研究以政策换资金的办法,制定政策性资金存储和商业银行对本市放贷规模及增幅挂钩的办法,充分运用财政信用,拓宽与银行合作的领域,创新融资方式,改革监管机制,促进银行对本市经济建设的支持;完善对区县投融资平台奖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资金用于本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资金,加快组建市级财政投融资平台,拓宽市级财政投融资渠道;积极做好中央代发债券额度的争取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债券的发行,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融资和管理能力,多渠道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促进企业重组、兼并、上市等资本市场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密切联系,扎实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财税改革,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城乡低收入人群各项补助政策,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县协调发展。研究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及其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转变。研究促进重点税源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努力加大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区县资金比重,增强其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市级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要逐步降低区县财政的配套比例,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将困难县民生领域支出逐步纳入市财政补助范围的问题。
责任编辑 方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