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已经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贯彻落实好相关部署,应对危机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要发挥职能作用,夯实经济运行基础。财政要发挥“稳压器”作用,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并及时传导到社会方方面面,切实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突出发挥财政维护稳定、促进公平和支持发展的三项职能。一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应对经济危机,首先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信心从何而来?政府的信心在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判断,社会的信心在于中央采取及时得力的措施,最重要的信心也就是老百姓的信心来自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切身利益能够在非常时期得到有效保障,这就需要财政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各级财政应把维护稳定、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困难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做好加法,注重对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基本保障。此外,对2009年的经济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经济出现进一步恶化造成失业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等现象时,财政要有明确而及时的应对措施。二是更加突出促进公平。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各项财政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从全国来看,尽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调整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是服务全局和跨地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支持发展强化经济增长后劲。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波动是正常的,财政要有效发挥支持发展功能和““熨斗”功能,通过直接加大投入或间接政策影响等手段,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减少直接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把财政的引导性扶持、政策性扶持和关键性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注重直接投资和减税让利等传统发展模式,用足用活现行各项经济发展的国家鼓励政策。尽量减少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导向基础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要突出抓手,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财政要突出抓好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紧跟经济形势,从建立预测机制、抓好财政投资项目、强化收入征管、处理好压缩支出与投资拉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把财政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建立完善的财政经济形势预测机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采取预案和应对措施,更加关注财税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到早预测、早分析、早防范、早行动。二是抓好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落实财政资金激励政策,通过安排科技发展基金、服务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各项支持相关行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促进相关行业发展。三是抓好收入征管。在涵养财源的同时,加大综合治税力度,构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强化纳税评估,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四是抓好节支关口。财政部门应带头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项目,加快推动行政公务支出制度改革,尤其是在公务会议、接待、差旅办公等费用方面出台新制度,切实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
三要把握着力点,支持经济平稳运行。针对我国多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的国情,必须借金融危机这个契机,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点领域有所作为。一是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运用财税杠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不仅要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还应通过财政贴息、建立政策性担保基金、给予涉农金融机构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来支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可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强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和对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力度。三是加快促进产品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支持微观经济方面,财政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质量上来,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应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