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鲁山县红牛场是1958年建立的,1981年被省畜牧部门正式定为繁育推广郏县红牛的良种繁殖场。由于经营单一,加之红牛繁育成本较高,从建场到1983年,连续26年亏损。仅1980年至1983年就亏损11.6万元.1984年10月,该场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锐意改革,放牛进村,实行场户挂钩办法繁育红牛,并在放牛进村后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些工副业生产项目,当年就扭转了亏损.1985年实现盈利1.2万元。使一个濒临绝境的种畜场出现了新的生机。
鲁山县红牛场实行场户挂钩育牛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山区特点,选择草地资源充足,群众居住比较集中,并有养牛积极性的村庄,将红牛统一作价后,分给有经验的农民饲养(每户一至两头),并通过公证部门与养牛户签定联合育种合同。按照合同规定,红牛由饲养户饲养、使用,但不得随意调换、出售或转让,所有权归场方;养牛所需饲料饲草、工具用具、牛舍修建和工资报酬由饲养户负担;对两岁以上的牛,不计增值也不计减值,两岁以内的小牛的增值和新生牛犊满两岁(或合同期满)的价值,由场、户、村民委员会组成评估小组,聘请牲畜交易员,按市场行情评价,其增值部分由场方和养牛户按比例分成:红牛生病,需到场方设在养牛村的门诊部治疗,医疗费由场、户各负担一半。为保证红牛提纯复壮,红牛场除了对户养牛实行免费配种外,还派一名副场长和技术员、兽医员随牛驻村,负责红牛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工作。
鲁山县红牛场放牛进村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已显示出以下几点好处:
(一)投入少产出多,促进了养牛事业的发展。红牛在饲养场大槽饲养时,饲草单一,运动量不足,造成新生牛犊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同时,饲草饲料多数靠外购,育种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红牛进村后,改变了饲养方式,由大槽喂养改为放牧喂养,运动量增大,草料营养丰富,加上群众精心饲养,仔牛成活率由原来的61.7%提高到94.7%,基本牛群(不包括两岁以下的小牛)由进村时的38头上升到1985年底的63头,增加了65%。同时,由场支付的养牛费用则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85年节减草料、水电、工资等养牛支出近2万元,疫病防治费也由1984年的2,500元减少到600元,减少了76%。
(二)促进了红牛场多种经营活动的开展。红牛场有800亩土地,60多名职工,原来除了养牛就是种田,没有工副业生产项目。红牛进村后,红牛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办起了一座小型机制砖厂和一个牛肉罐头加工厂,当年建厂当年收效。既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场的经济收入。
(三)为农民提供了致富门路。红牛进村,不仅给群众解决了畜力不足的困难,而且为群众提供了一条致富门路。熊背乡农民康志民1985年承包饲养的小牛价值300元,年底估价为1,050元,增值部分可分成525元。农民林其昌饲养的母牛生个牛犊,喂养一年估价850元,个人可分成595元。养牛村群众称赞说:红牛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致富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