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盛产粮食,很适宜发展养殖业。近几年,安徽省淮北地区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工作中,注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养牛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灵璧、宿州市、宿县、亳县、利辛、蒙城等六个县(市)统计,1983—1985三年共安排财政支农周转金163.1万元,其中重点扶持52个村3,155户农民100.2万元,购买良种母牛2,010头,到1985年底,除去一些农户已卖出的牛外,牛存栏数已达到9,067头,平均每户2.9头。养牛业的发展,使群众普遍提高了收入,有些农户成了“万元户”,在他们的影响下,周围乡村也形成了“养牛热”。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淮北地区发展养牛业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投资少、见效快,可以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上述六县(市)帮助群众购买种牛的总价款是223.3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23.1万元,约占总价款的55.1%,国家扶持100.2万元,约占44.9%,每头牛国家平均扶持498.5元。扶持一户农民购买一头母牛,在两三年内就可发展到四、五头。灵璧县财政局1983年底重点扶持黄湾区小田庄田恒军2,500元资金发展养牛,现在他已养牛15头,价值两万多元。宿县财政局1984年底扶持大店乡高余村高圣明购买一头母牛带一头小母牛犊,只经过16个月的时间,这两头牛已各下一头牛犊,今年底会再下两头小牛。六县(市)扶持的52个村点,均已发展成为养牛专业村,效益都很显著。
二是可以就地转化粮食和消化多余秸草。近几年,由于粮食丰收,出现了暂时的粮食过剩现象,产生了“卖粮难”的问题。发展养牛业,可以就地转化粮食,解决卖粮难的问题,据灵璧县调查匡算,1985年群众饲养牛和家禽,共转化粮食9,450万斤,增值594万元。另外,发展养牛业还可以消化多余无法处理的秸草。据调查,四亩耕地可以提供一头牛需要的饲料,这样,可以使淮北地区大量的多余秸草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可以增加农家有机肥。据调查,一头牛一年可积粪4.5立方,养牛不仅可使农民节省购买化肥的开支;还由于增加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可为种地养地,促进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粮多——饲料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四是社会效益好。发展养牛,不仅可向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和为国家多提供税收。灵璧县去年因出售黄牛为国家提供税收15万元。
淮北地区财政部门在扶持农民发展养牛业的工作中,十分注意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他们采取有偿扶持的办法,并在扶持选点时,讲究布局合理,考虑示范作用,努力使扶持工作确有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扶持一点,带动一片。淮北地区各县都采取重点扶持、典型引路的办法。灵璧县于1983年开始重点扶持晏路乡的一个村发展养牛业,以带动全乡,1985年底,这个乡饲养的牛达到3,350头,比1982年底存栏数增加1.8倍。晏路乡的“养牛热”又带动了灵璧县南部的一些乡村,他们也积极筹集资金,购买良种母牛,韦集镇已自筹资金购买了种牛100多头,其他乡村也在积极筹资,准备发展养牛业。
2.选育优良品种牛。为了促进养牛业的发展,各县都很注意选育优良品种牛。亳县为了做好良种繁育1983年县财政投资7万元,从外地购进秦川、南阳等优良品种牛36头,分配到26个配种点进行繁育,满足了群众对种牛的需求。宿县扶持的大店乡高余村,现已发展成为每户平均饲养7.1头牛的养牛专业村,该村饲养的绝大部分是优良品种秦川牛。
3.奖励繁殖,促进养牛业发展。为了保证种牛的来源,多数县都实行了奖励繁殖的办法。有的县规定,每配一头牛给配种员奖励0.5~1元;有的县规定,农户每繁殖一头牛奖励5—6元。从而调动了农户和配种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4.做好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农民养牛服务,各县都增设了冷配点。宿县财政部门增拨了13万元畜牧事业费用于购置冰箱,建立防疫体系。许多县还注意帮助农民解决饲料和饲料加工的困难,消除农民养牛的后顾之忧,受到了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