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84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遵照中央(84)“一号”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积极做好扶持工作,支持农村发展养猪业。全年投放扶持养猪资金53万元,发展养猪59,000多头,当年上交商品猪3,900多头,转化粮食40万斤,使全县养猪业有了迅速的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城乡市场。
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主动性,因地制宜发展养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肉类的需要量越来越多。近两年我县仅商品猪就需30,000头,但由于饲料供应紧张,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每年仅能收购15,000头,其余部分靠外购,而每外购一头猪财政要多补贴60元。1983年我县粮食大丰收,为养猪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决定,1984年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养猪业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年初,我们召开了有各乡镇领导和财政所人员参加的全县养猪现场动员会,决定拿出50万元重点扶持乡镇和专业户发展养猪,这项资金占全县扶持多种经营生产资金的42.7%。为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经过深入各乡镇调查研究,我们把万草沟、双河、大兴沟、新兴和西崴子等乡镇做为扶持的重点。一是这些地区地处平原,副业门路不如山区多,而社员又都有养猪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二是这些地区是主要粮食产区,近年来余粮多,把粮食转化为肉食商品较为有利;三是这些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日照时间长,并且这五个乡镇都已建成了饲料加工厂,饲料来源充足。此外,这些地区致富不如山区快,大力发展养猪也是使这些地区农民尽快富起来的重要途径。我们向这五个乡镇投放借款25.3万元,占全县养猪借款的50%,发展养猪专业户410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方扶持,促进养猪事业的发展。发展养猪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我们积极与各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发挥乡镇兽医站的作用。为了降低生猪的生病和死亡率,保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兽医站与养猪户签订“三包”合同,即兽医站对生猪的疫病实行包防疫、包骟和包四大传染病的防治。养猪户要向兽医站交纳“三包费”,在“三包”内出现的生猪死亡,兽医站要按合同给予赔偿。这样解除了养猪户的后顾之忧,也增强了兽医站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做到了生猪头头注射、个个免疫,减少了生猪的死亡率。1983年全县生猪由于患传染病死亡5,000多头,而1984年仅死亡450头。
2、帮助群众购买仔猪。近几年来我县生猪存栏数逐渐减少,特别是母猪更少。养猪户多了,仔猪供应不足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乡镇分别到黑龙江省等地购买仔猪。双河乡财政所长亲自到黑龙江省宁安县三次,联系购买仔猪370头,直接送到社员家中。全县财政部门帮助养猪户共购入仔猪1,300多头,解决了社员买仔猪难的问题.
3、建立种猪基地。为使全县生猪生产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做到仔猪生产自给自足。为此,我们经多方面联系购进三头从美国引进的种公猪。这种猪耐寒性强、生长快、体型大,适合在当地生长。同时,我们拿出12万元,在17个乡镇扶持了220个专业户做为种猪基地,发展种猪1,500头。其中种公猪70头,成龄母猪600头,保证了全县社员养猪的需要.
4、帮助养猪户解决饲料。我们同粮食部门研究协商,对养猪户在饲料上有困难的,实行预付生猪交售粮,一部分精饲料按平价优先供应,并对饲养两头以上母猪的户,免征购粮。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帮助有条件的专业户搞综合加工和综合利用,既解决了饲料,又提高了盈利水平。如百草沟吉祥村的养猪专业户孙盛久,养猪74头,尽管有豆腐坊和四亩饲料地,还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们扶持9,000元,帮他建起了酒厂,投产以来生产饲料80,000多斤,优质白酒10,000多斤,当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猪30头,全年各项收入合计23,500元,实现利润12,000元,成为全乡的冒尖户。
5、组织交流养猪经验。我们在走访养猪户的过程中发现,同时买的仔猪,有的长得快、长得好,有的就不行,主要是由于饲养方法不同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召开了养猪专业户座谈会,组织大家交流经验,还组织农民参加科学养猪学习班,学习用科学方法养猪和防病,并发放了养猪手册。
三、及时检查,加强扶持资金的管理。为了保证扶持资金的及时收回,加速资金的周转,我们与乡、户之间签订了合同,规定养猪户应承担的义务、还款时间及不能按期还款或挪用的处罚等,并随时进行检查。1984年我们组织了两次全面检查,发现有12个养猪户挪用了资金,即按合同规定进行了处罚,并收回了贷款。如大兴沟镇一个专业户贷款2,000元,买了建房材料,准备盖房子。我们发现后,及时同乡领导研究,对他进行了教育,收回了贷款,并按银行贷款利率计收了利息。由于我们坚持了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发展养猪业上,保证了全县养猪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