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4年以来,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加速实现提前翻番的宏伟目标,我们在支持商品生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投资重点,从资金使用上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农业要翻番,农村要致富,必须依靠林牧渔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要形成以农林牧为主体,以农村工业、服务业为支柱的农业生产格局。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统一部署,在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了三个重点:
(一)以支持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生产。1984年以来,为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发放周转金109.6万元,支持乡镇工业企业115个,其中有建材业、竹木加工业、造纸化工业、食品加工业、运输和其他服务业等,从业人员达4,500多人。198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424.4万元,实现利润91.3万元。
(二)以支持种养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多种经营的发展。去年以来,为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我县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县...
1984年以来,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加速实现提前翻番的宏伟目标,我们在支持商品生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投资重点,从资金使用上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农业要翻番,农村要致富,必须依靠林牧渔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要形成以农林牧为主体,以农村工业、服务业为支柱的农业生产格局。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统一部署,在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了三个重点:
(一)以支持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生产。1984年以来,为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发放周转金109.6万元,支持乡镇工业企业115个,其中有建材业、竹木加工业、造纸化工业、食品加工业、运输和其他服务业等,从业人员达4,500多人。198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424.4万元,实现利润91.3万元。
(二)以支持种养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多种经营的发展。去年以来,为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我县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县委、县政府决定适当调减粮棉种植面积,发展麻类、蚕茧、柑桔以及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根据全县统一规划,我们坚持以扶持多种经营为重点的,采取择优扶持的办法,先后发放支农周转金28.2万元,扶持了一批茶场、柑桔园、渔场,并扶持种养专业村12个。多种经营的发展,使林牧渔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1984年,我们对深水港乡发放周转金3.2万元,帮助54个专业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鱼、养鸡等养殖业生产,一年收入10.78万元,占这些户总收入17.9万元的62%,比1983年上升了41%。
(三)以支持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促进粮食的转化增值。我们县近两年来,每年约有剩余粮食两亿斤左右,因此,使大批粮食转化、增值,是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把支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先后扶持了食品加工厂11个,饲料加工厂13个,发放支农周转金等24万多元。一年多来,这些厂共转化粮食855万多斤,实现产值155万多元。泥窝潭乡专业户陈如山,通过扶持办起糕点加工厂,一年转化粮食11万多斤,生产各种糕点9万多斤,获纯收入10,710元。
二、发挥优势,从扶持措施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本地的三个优势,千方百计地扶持商品生产的发展。
一是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用开拓的精神扩大商品生产。我们县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丘陵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仅矿产资源就有十多种。为了尽快地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大力扶持开发性的商品生产,通过扶持已经投产的有大理石厂、水磨石厂、水泥厂、建材厂和肝素钠厂、硫酸锌厂、矿泉饮料厂等22个项目。有的产品已经远销外省,有的产品今年将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用多种渠道引进生产技术。为了发展农村工业,扩大商品生产,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发挥本县干部和本县在外地工作的科技人员的作用,大搞开发引进,发展横向联系,多渠道地引进生产技术。目前,我们扶持引进的生产项目有14个,其中有从江苏引进的有机磷厂、礼帽厂,从北京引进的涂料厂,从香港引进的卫生巾厂,从日本引进的西装生产线等。
三是发挥劳力资源优势,用富民的政策扶持两户一体。随着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发展,我县有剩余劳力16万人左右,占劳力总数的40%以上。为充分发挥劳力资源优势,我们采取了择优扶持重点帮,培养典型示范帮,广辟门路具体提供信息及时帮等形式,先后发放周转金63.5万多元,扶持专业户、重点户890多户,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和联户工业。
三、管好用活资金,从提高经济效益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扶持商品生产中,我们坚持从管好用活资金入手,帮助乡镇企业和专业户,加强经营管理,广辟生产门路,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收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把每笔支农资金都发到实处,发挥最佳效益,我们坚持做到了“四管、四到”,即:管放、管收、管用、管效益;发放到户、收回到户、检查到户、落实生产措施到户。1984年以来,全县发放支农周转金121万多元,由于坚持了“四管、四到”,使发放的支农资金做到了既合理,又有效益。枫树乡牛场坡村申请耕牛借款,为了把资金放到实处,我们先后五次深入到这个村实地察看,逐户落实,对109户有水草资源优势的重点户发放周转金2.6万元,买回耕牛128头,仅一年多,实现了头头增值,户户增收,增加收入1.53万元。
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工作中,我们抓紧了到期周转金的催收工作,采取发信催收,到户催收,部门代收等办法,1984年以来,收回到期周转金61.2万元,占当年到期应收数的90%以上,从而加速了资金周转,扩充了支农资金的实力。
为了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我们还积极帮助专业户、重点户用好用活资金,讲究经济效益,使他们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经济实惠。桃花源乡双峰村农民李正源,全家四口人,二个劳动力,承包水田四亩,本人有养鸡的专长,1984年为帮助他广辟致富门路,我们借给他周转金3,000元,建议他将四亩责任田转让别人,自己租用乡林场两栋空房,养了3,000只鸡,60头猪,50条银环蛇种,三项收入10,100元,一年成了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