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底能够提供多大的经济效益,不能光靠定性分析,必须运用定量的计算。只有在确定了量的规定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定性分析。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是用来综合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的,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很难用一个指标来全面衡量其优劣,而要建立由若干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但是,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也不宜太多,因为指标太多,统一的可比性就差。在考察时,有的指标经济效益好,有的指标经济效益不好,显得纷繁重复,难以进行综合比较,也就难以确定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
一般地说,在选用指标时,要求符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一种产品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决定于它能否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产品如果卖不出去,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得到社会承认,就谈不上有经济效益,甚至是生产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所以说,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无的问题。二是能够表现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指标应能反映劳动消耗、资金占用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同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占用同量的资金,产出的劳动成果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这种具有量的规定性表现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小的问题。三是要求指标能够突出重点,综合性强,便于计算和比较。
经济效益指标的一般算式是:

劳动成果是指对社会有效的劳动成果,它可分为实物成果与价值成果。综合性指标大都采用价值成果,例如总产值、净产值、利润等。反映经济效益的各种指标,基本上是从上述的一般算式演化出来的。
据上所述,我主张选用以“资金利税率”为主体指标,建立如下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一、资金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是考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综合性指标,它从资金占用和劳动成果上全面反映企业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能够直接表现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以后,资金利税率把利润与税金结合起来评价,将能更好地促使企业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经营管理,从而稳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留利水平。当前,由于商品价格存在着背离价值的现象,有些价格低于价值,有些价格又高于价值,使一部分企业的利润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但在部门内和产品结构相似的企业之间,资金利税率还是可以反映出资金利用的经济效果的。
资金利税率是从占用的资金出发来考察企业所取得的经营成果的。资金占用量应按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数和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合计数计算。那种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期末占用数来计算经济效益的办法是不科学的。利润要用利润总额,不能用销售利润额,因为资金是整个企业占用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应该也是相应期间内的总成果。
资金利税率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下列算式表示:
资金利税率=资金产值率×产值销售率×销售收入利税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资金利税率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资金占用所取得的生产成果(资金产值率),销售与生产是否同步(产值销售率),以及销售收入所实现的经济效果(销售收入利税率),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经济效益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是产品销售利润同产品销售成本的比率,它可以按每种产品的单件计算,也可以按全部产品计算。在产品价格和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的大小,决定于产品成本的水平。成本提高,意味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的增加,利润减少,成本利润率就低。反之,成本下降,利润增加,成本利润率就高。因此,成本利润率能够反映企业在产品生产上的经营成果。将同一产品在不同时期的成本利润率,以及同一产品在不同企业的成本利润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生产经营上的薄弱环节,深入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资金优质品产值率
资金优质品产值率,就是优质品产值同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数和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合计数的比率,它反映出企业的全部资金在产品生产上的利用效果。优质品产值=优质品产量×单价(指1980年不变价格)。优质品产量是指已经达到质量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并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的优质品的生产量。
四、全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为了确切反映本企业职工新创造的价值,用工业净产值除以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得到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即人均净产值),比较合理。全部职工平均人数,是指包括固定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在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的平均数。
五、流动资金周转率
流动资金周转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周转次数,一种是周转天数。反映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经济效益,宜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周转次数越多,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的利用效果也就越好。计算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分母是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分子是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使用较少的流动资金,完成较多的产品销售收入,就能增加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生产用固定资金净产值率
生产用固定资金净产值率,就是工业净产值同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原值的比率。生产用固定资产所实现的净产值,是由它的生产能力发挥作用形成的,只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才能表示它的生产能力,所以计算时宜用原值,不用净值。对于工业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目前多采用总产值计算。由于总产值存在着重复计算的缺点,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果。同时,总产值增加,并不一定表明能够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了。净产值能够反映企业在增产和节约两个方面的生产经营成果,相对来说,生产用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按净产值计算,比按总产值计算要好一些。
七、每百吨能耗产值率
鉴于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充分重视能源的节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在产品成本中虽有能源消耗项目,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能源价格普遍偏低,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矛盾就不突出。因此,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有必要对每百吨能源消耗所生产的产值进行考察和对比分析。算式中的分子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分母每百吨能源消耗,要折成7,000大卡标准燃料。
上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基本体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增产和节约的统一。此外,为了综合评价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按照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的原则,把上述七个指标分别确定权数,如资金利税率占25分,成本利润率占15分,资金优质品产值率占15分,全员劳动生产率占15分,流动资金周转率占15分,生产用固定资金净产值率占10分,每百吨能耗产值率占5分,进行100分评分。
除了以上综合性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外,各工业企业还可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采用一些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包括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单位成本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去考察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情况与原因,揭露各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现象,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