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政》1982年第7期,刊登谢伟伦同志写的《曹雪芹的理财思想》一文后,在我们这里引起了不少同志的兴趣。多数同志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里,通过典型人物(包括王熙凤)、典型事例,显示了他的杰出的理财思想,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但,有的同志,不是着眼于研究曹雪芹的理财思想,比古喻今,加深我们对勤俭节约,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经营管理的认识,却由此而引申出要向王熙凤学习,这就不对了。
关于王熙凤其人,在谢伟伦同志的文章里是作过交代的:她的性格具有两重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办事果断、精明能干;坏的一面就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同时指出,尽管王熙凤在管理荣宁两府大事中大展了才能,但一旦触及她个人利益,涉及她个人的恩怨时,她“也只是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不合理,也不敢改”,要求她坚持原则,正人先正己,“是办不到的”。
文章作者对王熙凤的分析,当然是以曹雪芹对王熙凤这一典型形象的描述为依据的。曹雪芹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是很清楚的,他对王熙凤的褒...

《财政》1982年第7期,刊登谢伟伦同志写的《曹雪芹的理财思想》一文后,在我们这里引起了不少同志的兴趣。多数同志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里,通过典型人物(包括王熙凤)、典型事例,显示了他的杰出的理财思想,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但,有的同志,不是着眼于研究曹雪芹的理财思想,比古喻今,加深我们对勤俭节约,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经营管理的认识,却由此而引申出要向王熙凤学习,这就不对了。
关于王熙凤其人,在谢伟伦同志的文章里是作过交代的:她的性格具有两重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办事果断、精明能干;坏的一面就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同时指出,尽管王熙凤在管理荣宁两府大事中大展了才能,但一旦触及她个人利益,涉及她个人的恩怨时,她“也只是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不合理,也不敢改”,要求她坚持原则,正人先正己,“是办不到的”。
文章作者对王熙凤的分析,当然是以曹雪芹对王熙凤这一典型形象的描述为依据的。曹雪芹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是很清楚的,他对王熙凤的褒也好,贬也好,都代表了他的理财思想的倾向性。所以,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只能是曹雪芹的理财思想,而不应把王熙凤这样一个具有反面色彩的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学习的对象。
对我们财政、财务干部来说,学习理财方法是重要的,但更要重视道德品行,树立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在曹雪芹笔下,王熙凤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呢?读过《红楼梦》的人,对该书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熙凤采取逢迎、献殷勤的手法,在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后,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伙同铁槛寺的尼姑,瞒过丈夫贾琏,以贾府名义出面,包揽了一起官司,一下子就从中索贿白银三千两。自此“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难道这样一个贪赃索贿的封建家族的管家,值得我们学习吗?
坚持原则,兴利除弊,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而在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又是什么样子呢?王熙凤总揽“财政大权”以后的功绩如何,我们不能要求曹雪芹有一张数字表或百分比的统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王熙凤掌权数年以后,到五十五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仍有许多宿弊。而这些宿弊,王熙凤是明明知道的,她不敢碰,也不愿碰,而是装聋作哑,落得卖个人情。如果我们将五十五回与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前后对照,便不难看出,曹雪芹正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一方面赞扬了探春的正直无私,敢于向宿弊斗争的精神,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对王熙凤的否定和批判。
我们不要忘记,探春、李纨和宝钗临时代理“财政大臣”职务,是在王熙凤生病以后,由王夫人临时指定的。探春一接手,首先就要对财政开支上的三种宿弊开刀,第一刀砍的是自己舅舅不合理的丧葬补贴;第二刀砍的是宝玉和也包括她自己在内公子小姐们重复支付的月钱;第三刀则是改革大观园的管理办法和副业收入分配办法,以调动园中众婆子的积极性,做到增收节支。我们不难看出,探春的思想作风与王熙风是明显不同的。
从曹雪芹围绕经营大观园,对王熙凤和探春等人的深刻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褒一贬之间,曹雪芹的理财思想究竟倾向于谁了。该不该向王熙凤学习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在现实生活中,王熙凤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他们可能做了一些工作,也可能有一定的成绩,但对自己周围经济领域中的流弊和不正之风,不敢碰,也不愿去触动,甚至自己也去插手,进而暗中捞一把。特别是在深入进行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现实情况下,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的旗帜不鲜明,不采取抵制的态度,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一点不也是很清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