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因地制宜,择优建设,充分发挥各地的特点和优势,获取最优经济效果,是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各地同志都在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建设,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在发展地区优势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呢?六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端正基本建设方向,严肃基本建设纪律》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作了全面的论述。这里只想补充以下几点。
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必须十分注意量力而行。大家都希望把建设搞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但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客观可能又是一回事。毛泽东同志说,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前者是尊重客观规律问题,即量力而行;后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即尽力而为,这是一个把需要和可能,客观和主观,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的正确方针。按照这个方针,发挥地区优势,择优建设,就不能一拥而上,齐头并进,而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目前我们的财力、物力是有限度的,地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不顾我们的财力、物力的可能,硬要去办那些现在还做不到的事,就可...
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因地制宜,择优建设,充分发挥各地的特点和优势,获取最优经济效果,是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各地同志都在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建设,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在发展地区优势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呢?六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端正基本建设方向,严肃基本建设纪律》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作了全面的论述。这里只想补充以下几点。
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必须十分注意量力而行。大家都希望把建设搞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但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客观可能又是一回事。毛泽东同志说,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前者是尊重客观规律问题,即量力而行;后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即尽力而为,这是一个把需要和可能,客观和主观,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的正确方针。按照这个方针,发挥地区优势,择优建设,就不能一拥而上,齐头并进,而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目前我们的财力、物力是有限度的,地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不顾我们的财力、物力的可能,硬要去办那些现在还做不到的事,就可能引起新的比例失调,造成新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把发挥地区优势寓于量力而行之中,在财力、物力允许的范围内做文章,切实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律,制定出确实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建设方针。
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必须从全局出发,要有利于全局,为全局作贡献。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应当从全局考虑。比如,在一个省或市建设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大企业,涉及到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和经济上是否合理等问题,因而往往不是一个省或市的范围内所能确定的,而必须从几个省以至全国这个全局的需要出发,权衡利弊,才能加以确定。过去有的大型工程选址从全局考虑不够,经济上不尽合理,影响到投产后的经济优势的充分发挥。又如,有些地区盛产甘蔗、烟叶、棉花,如果不顾全局需要,不管是否经济合理,都去发挥本地优势,大办小糖厂、小烟厂、小纺织厂,那么,先进的大厂怎么办下去?还有的地方只要求国家支援他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考虑全局,不愿为国家作贡献。如果大家都要全局来支持自己发挥优势,那么全局的力量又从哪里来?没有全局观念的发挥地区优势,就可能形成许许多多的“独立王国”。如果大家都各行其事,发挥自己优势的积极性就可能变成盲目性,这不仅不能发挥优势,反而会把优势变成劣势。因此在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的问题上,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当然全局也要适当照顾局部)。只有这样,每个地区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优势,为全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最好的贡献。
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除了必须摆脱“自成体系”的老框框以外,还必须从急于求成,认为上的项目越多、摆的摊子越大、建设才能越快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要调查研究,全盘规划,有急有缓,循序前进。如果说施工中的浪费以万元计,设计中的浪费以百万、千万元计,那么计划不周造成的浪费将以亿元计,从这个意义上说,俗话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盘算不周必定穷”是有道理的。因此,一定要做到“七次思量一次剪裁”。